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30 11:58
  “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 

【文章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


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的逻辑关系图

比例图,极限运动,冬奥会


37计有5255名运动员报名参加本次跨项选材。由表12可知,攀岩项目报名人数最多达到了2570名运动员,占四个项目总人数的42.15%,而冲浪项目的报名人数最少,仅占11.81%,其它两个项目报名人数相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四个项目报名人数呈现一定的差异。而经过报名、初审及一系列测试后,能够进入集训阶段的人数明显减少。这说明各项目是以严格、统一的测试标准对报名队员进行筛查,宁缺毋滥地真正选出适合项目发展的人才进入集训。另外,根据四个项目进入国家集训人数情况可以发现,依旧是攀岩项目人数最多而冲浪项目最少,这也间接说明报名人数越多则选材范围越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选材的成功率和质量。由此可见,我国新兴项目跨项选材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报名人数和集训人数如何变化,每个项目大概只有15人能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国家队备战东京的集训。表12我国夏奥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一览表项目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总计报名人数2570552110010335255进入集训人数6672143883751644(依据方园园[61]《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图2我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比例图3.2.2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为了力争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完成全项目参赛的竞赛目标,61方园园.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LTAD理论视域下的跨界跨项选材培养系统化实施路径的研究[J]. 关志逊,薛岚.  体育与科学. 2019(02)
[2]经验与启示:以奥运会为导向的英国运动员跨项选材[J]. 姜志远,张莉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3]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员转项成才[J]. 陈丹.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04)
[4]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研究[J]. 宋锦,李忠堂.  冰雪运动. 2018(06)
[5]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 李蔚栋.  田径. 2018(11)
[6]聚焦“跨项选材”:我国运动员选拔培养路径的建设与反思[J]. 田麦久,刘爱杰,易剑东.  体育学研究. 2018(05)
[7]补人才短板 备战新赛季 越野滑雪跨项选材促发展[J].   青少年体育. 2018(09)
[8]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国际经验和科学探索[J]. 黎涌明,陈小平,冯连世.  体育科学. 2018(08)
[9]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审视与发展路径[J]. 张波,汪作朋,葛春林,崔涛.  体育文化导刊. 2018(07)
[10]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J]. 袁守龙.  体育科学. 2018(07)

博士论文
[1]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D]. 隗金水.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D]. 方园园.北京体育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11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11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6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