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不同等级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7 19:16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过程是影响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核心,起跳过程是为了使身体在完成起跳离地瞬间获得良好的身体姿态,达到较好的起跳效果,充分腾起,从而能够顺利越过横杆。本文以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身体姿态各指标为中心,运用影像测量法和数据处理对不同等级的8名运动员的起跳过程进行拍摄,并将跳过程的影像数据整理进行运动学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等级运动员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影响起跳过程的因素,和不同等级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各运动学指标的差异,以及起跳过程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加深对跳高的认识,为训练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测试法、数据处理法,对8名不同等级运动员的起跳过程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论:1.起跳开始前,最后两步助跑过程中岳中华、高握奇、王臣的身体重心高度较低较小,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不明显,倒二步支膝关节、髋关节角度大,最后一步上体后倾较大,说明等级较高的运动员起跳开始前能够保持较高重心和跑速,以较好的身体姿态准备起跳。2.起跳脚着地瞬间,等级较低的运动员潘旭和李俊骅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较低,说明最后几步助跑准备起跳意识太强,跑进不积极造成的,同时他们的起跳腿膝关节角...
【文章来源】: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最后两步助跑的重心尚度(m)
图5助跑倒二步膝关节、髓关节角度(° )由图5可见,李俊骅在倒二步助跑的时候膝关节角度较小,说明该名运动员倒二步跑进不积极,制动太大,准备起跳意识太强,造成重心降低较多,破坏了起跳前身体的准备姿态;岳中华、高握奇、王臣助跑倒二步的膝关节角度较大,说明他们倒二步跑进积极平稳,能使重心保持在较高的高度,有利于在起跳前达到较大的水平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准备起跳身体姿态。8名运动员在助跑倒二步时髓关节的角度在160°?165°之冋,无太大差别。12
图6起跳脚着地瞬间、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m)由图6可见,潘旭和李俊弊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的重心较低,占身高的比例也较其他几名实验对象低,身体重心较低是由于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支撑时,主动法力瞪地起跳意识太强,造成膝关节、髋关节角度较小,上身向前弯曲造成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背越式跳高弧线曲率对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影响[J]. 李俊骅. 内江科技. 2012(09)
[2]高等教育出版社《田径》若干问题之商榷——背越式跳高成绩公式表示的准确性[J]. 刘海军,陈劲,王锦. 长沙大学学报. 2012(05)
[3]国内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对比分析[J]. 李长东,谭黔.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4]关于我国跳高科学研究现状的思考[J]. 邹晓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07)
[5]对我国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J]. 孙长新,代江. 宜宾学院学报. 2006(12)
[6]背越式跳高人体旋转的角动量分析[J]. 惠艳,韩永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01)
[7]背越式跳高速度之研究[J]. 穆峰,刘正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8]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生物力学研究[J]. 闫之朴,黄玉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01)
[9]跳高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生物力学研究[J]. 闫之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6)
[10]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宋广林,闫之朴. 体育学刊. 2005(06)
硕士论文
[1]不同等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D]. 吕雪梅.西安体育学院 2012
[2]背越式跳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的生物力学研究[D]. 黄宝新.西安体育学院 2011
[3]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雍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后两步助跑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李立新.河北师范大学 2007
[5]对我国部分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及主导因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D]. 王正遵.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崔连红.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8379
【文章来源】: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最后两步助跑的重心尚度(m)
图5助跑倒二步膝关节、髓关节角度(° )由图5可见,李俊骅在倒二步助跑的时候膝关节角度较小,说明该名运动员倒二步跑进不积极,制动太大,准备起跳意识太强,造成重心降低较多,破坏了起跳前身体的准备姿态;岳中华、高握奇、王臣助跑倒二步的膝关节角度较大,说明他们倒二步跑进积极平稳,能使重心保持在较高的高度,有利于在起跳前达到较大的水平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准备起跳身体姿态。8名运动员在助跑倒二步时髓关节的角度在160°?165°之冋,无太大差别。12
图6起跳脚着地瞬间、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m)由图6可见,潘旭和李俊弊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的重心较低,占身高的比例也较其他几名实验对象低,身体重心较低是由于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支撑时,主动法力瞪地起跳意识太强,造成膝关节、髋关节角度较小,上身向前弯曲造成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背越式跳高弧线曲率对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影响[J]. 李俊骅. 内江科技. 2012(09)
[2]高等教育出版社《田径》若干问题之商榷——背越式跳高成绩公式表示的准确性[J]. 刘海军,陈劲,王锦. 长沙大学学报. 2012(05)
[3]国内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对比分析[J]. 李长东,谭黔.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4]关于我国跳高科学研究现状的思考[J]. 邹晓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07)
[5]对我国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J]. 孙长新,代江. 宜宾学院学报. 2006(12)
[6]背越式跳高人体旋转的角动量分析[J]. 惠艳,韩永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01)
[7]背越式跳高速度之研究[J]. 穆峰,刘正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8]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生物力学研究[J]. 闫之朴,黄玉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01)
[9]跳高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生物力学研究[J]. 闫之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6)
[10]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宋广林,闫之朴. 体育学刊. 2005(06)
硕士论文
[1]不同等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D]. 吕雪梅.西安体育学院 2012
[2]背越式跳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的生物力学研究[D]. 黄宝新.西安体育学院 2011
[3]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雍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后两步助跑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李立新.河北师范大学 2007
[5]对我国部分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及主导因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D]. 王正遵.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崔连红.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8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2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