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重庆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9 13:40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作为新生事物仍处于探索阶段。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但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实践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每一种模式都紧紧围绕体育运动这一核心元素展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成效与不足也比较明显。研究发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应在建设模式的选择与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与可持续性、建设模式的运营与创新、建设模式的监测与完善、建设模式的协调与保障五个方面精准施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重庆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模式[22]

分布图,体育,主题公园,特色


围绕“体育+”或“+体育”模式而展开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引领效应十分突出。作为新时代融合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新举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虽然都难以脱离“体育+”和“+体育”两种基本模式,但其内涵却有很大差别,特点也不尽相同。各地依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试点建设两年多来,重庆已建设或正在建设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小镇、体育公园78个(1),试点项目建设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重庆市的整体布局特点呈现出“一圈两群”区域新格局(见图1):⑴“一圈”是指现代化都市圈,由主城九区和环主城的都市连绵带组成;“两群”是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开州—云阳城镇群,垫江—粱平—忠县—丰都片区,巫山—巫溪—奉节片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依托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串联沿线中心城市、县城、重要节点城镇,向南发展。⑵依托山系山脉、江河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打造山脉、长江、嘉陵江、湿地水库、冰雪5条户外运动休闲带。⑶沿着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户外休闲城市、特色小镇、乡村,形成6条户外运动休闲走廊。这样的布局既符合经济发展现状,又满足现实需要,推动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利用城市狭小空间建设体育文化公园。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启发,重庆市主城区,尤其是老旧城区闲置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空间狭小情况下,走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规划出“紧凑型”城市中心体育文化公园,深受市民欢迎。近两年,重庆市主城区各类体育主题公园相继建设,仅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就达50余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城市品质。

逻辑图,特色,逻辑图,因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体育+”“+体育”是基本前提。“体育温泉小镇”“运动康养小镇”“运动养生小镇”“体育会展小镇”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春风,而实践中却明显存在自身准备不足问题。重庆市的体育产业基础薄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相应的政策配套比较滞后,建设中“摸着石头过河”现象普遍存在,江浙成功案例更多的是基于强大的产业基础、深厚的人文环境。身处内陆的重庆需要更多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将旅游资源优势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转化为体旅融合经济优势[23],对基础薄弱地区开展精准问诊,科学施策,进行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培育,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主体+市场”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建设项目的长期性、稳定性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持也尤为重要。协同是部门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协同既有部门之间协同,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的协同,还有行业内人、财、物的协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国土、住建、商务、交通、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协调的地方也很多。实践证明,由政府主导,体育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协同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行之有效。产业协同问计于市,各部门责权利明晰,系统地开展工作,将文旅产业、体旅产业、休闲产业、体育表演业、体育赛事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建构运动休闲体育产业综合体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图3所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加速相应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推进产业绿色[24]、信用绿色、生活绿色、环境绿色、制度绿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元素—产业—空间”多层交互及耦合发展研究[J]. 郑丽梅.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7)
[2]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和社会巨变[J]. 李培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体育用地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牟柳,董小玉,田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演化机制、运作体系与治理路径[J]. 柳鸣毅,丁煌,张毅恒,龚海培,孔年欣,孔倩倩,胡雅静,闫亚茹.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5]空间分布视角下健康型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模式探索[J]. 谢尊贤,郭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6]国外绿道休闲运动场所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 林朝晖.  体育学刊. 2018(06)
[7]“品牌基因”理论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品牌构建研究[J]. 代方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8]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七大转变[J]. 周加来,周慧.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9]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特点与启示[J]. 朱敏,瞿迪.  体育文化导刊. 2018(10)
[10]乡村振兴与地域空间重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未来[J]. 倪震,刘连发.  体育与科学. 2018(05)



本文编号:3392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92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