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质类型体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气质类型体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体操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特性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探索体操运动员神经系统特性分布的规律,探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体操运动员在应对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针对体操运动的项目特点,对体操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试图阐述体操运动员气质类型与应对方式的表现特征及其所呈现的变化规律,为气质类型和应对方式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意见,使教练员在选材时可以更方便的选择出有潜力的运动员。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体操运动项目的项目特点,以心理测量法作为主要测量方法,并结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内各体操队的体操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测试。将体操运动员按照性别进行分组,使用《运动员COPE量表》对运动员的应对方式进行测量,并采用BTL-QZ-V1.1测试软件测试运动员的气质类型。实验结束后,运用SPSS 20.0数理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男子体操运动员神经系统特性的兴奋性、抑制性以及稳定性指标显著高于女子体操运动员,男子体操运动员的灵活性指标要低于女子体操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在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兴奋性和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女运动员在神经系统特性的灵活性指标上基本相同。(2)从气质类型的分布情况来看,具有多血质和胆汁粘液质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体操运动员人数较多,体操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3)体操男、女运动员在应对方式中“忍受”这一因子的评分较高,可以看出体操运动员较为频繁的使用“忍受”的应对方式,而在性别差异的比较上,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多的采用“求助宗教”的应对方式,运动员在“求助宗教”这一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4)胆汁多血质与多血抑郁质、多血抑郁质与多血质、多血抑郁质与粘液质的人其“正面认识”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胆汁抑郁质与胆汁多血质、粘液抑郁质与胆汁粘液质、粘液抑郁质与多血质的人“忍受”因子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粘液抑郁质与胆汁抑郁质的人“忍受”因子的得分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多血粘液质气质与粘液抑郁质气质的人其“求助宗教”得分差异显著。粘液抑郁质气质与胆汁抑郁质气质、粘液抑郁质气质与多血质气质的人“克制性应对”因子的得分差异显著。研究结论:(1)男子体操运动员神经系统特性的兴奋性、抑制性、稳定性均好于女子体操运动员。(2)男子体操运动员在人数上有向多血质气质类型上集中的趋势,而女子体操运动员在人数上有向胆汁粘液质气质类型上集中的趋势。(3)体操运动员较多的使用“忍受”的应对方式。(4)不同气质类型的体操运动员与其应对方式呈现出了一定规律,即胆汁粘液质的运动员较多使用“求助宗教”、“逃避”、“克制性应对”的应对方式;粘液抑郁质的人多使用“情绪宣泄”的应对方式;多血质的运动员多使用“求助宗教”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气质类型 应对方式 体操运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8;G8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0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9
- 三、研究内容9
- 四、研究创新点9-10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0-16
- 一、相关概念界定10-11
- (一)神经系统特性及气质的相关概念界定10
- (二)应对方式的相关概念界定10-11
- 二、研究现状11-16
- (一)神经系统特性的研究现状11-13
- (二)气质类型的研究现状13-14
- (三)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14-15
- (四)气质类型与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15-16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20
- 一、研究方法16-19
- (一)研究对象16
- (二)方法16-19
- 二、技术路线19-20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0-29
- 一、研究结果20-25
- (一)体操运动员神经系统特性结果20-21
- (二)应对方式结果21-25
- 二、讨论25-29
- (一)体操运动员神经系统特性的性别特点分析25-26
- (二)体操运动员气质类型特点26-27
- (三)体操运动员应对方式特点27-28
- (四)体操运动员气质类型与应对方式28-29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29-30
- 一、结论29
- 二、建议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附录134-36
- 附录236-38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尚善;;浅谈体操运动员的“霸气”精神[J];贵州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2 黄立才;体操运动员的心理应激与控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王海宏,李小丽,蒋东升;体操运动员运动智力的分析[J];天中学刊;2004年05期
4 王珊珊,李颖楠;对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体重控制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6期
5 闻扬,赵元吉;四川省优秀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赵元吉;;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霍兴华;;体操运动员的损伤研究(综述)[J];辽宁体育科技;2010年02期
8 谷长江;梁承谋;王长生;刘改成;;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9 杜辉;高章平;;浅谈体操运动员的情绪在比赛中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10 朱政;;体操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长江;梁承谋;王长生;刘改成;;不同水平、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实证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李贵庆;杨继美;韩增敏;;对我国体操运动员关节损伤及医疗康复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毛子亭;李北莉;高玉风;;沈阳体院分院体操运动员血锌水平的调查[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赵元吉;彭庆元;潘小非;郑湘平;戴大庆;雷鸣;陈慈;;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曹永臻;;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途径的理论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敏娟;强大平;毛杰;;8~13岁体操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冯建英;陈吉棣;刘晓鹏;Davies PSW;Crisp A;Dayl JME;Laidlaw A;;儿童体操运动员的能量消耗[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曹永臻;;论不同优势竞技能力类型体操运动员的非衡结构补偿问题[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谷长江;梁承谋;王长生;刘改成;;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实证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予南;刘峰;张予云;;云南省竞技体操运动员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万静;远离体育残酷的一面[N];南方周末;2008年
2 熊元义;民族精神的开掘和弘扬[N];光明日报;2009年
3 汪涛;我市评出十大体育新闻[N];黄石日报;2008年
4 王元敬;研发投入不等于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5 新华社记者 边巴次仁邋平措卓嘎;奥运:为西藏人生活添精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朱敬山;《筑梦2008》感人至深[N];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延林;不同水平体操运动员的预期与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军生;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和阶段性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王国庆;从冠军到冠军—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长期保持巅峰状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王雁;美国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一般体能训练中爆发力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2 刘欣;体操运动员落地时下肢负荷的力学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刘子硕;不同气质类型体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4 马艳辉;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秦佳岚;体操运动员档案管理现状与特点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刘红波;华北区竞技体操运动员成就动机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李蕊;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安中杰;我国高水平体操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9 吴万新;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10 张春甫;试论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基层科学选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气质类型体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