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同伴关系、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余暇锻炼习惯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8 15:04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究同伴关系、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余暇锻炼习惯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的拒绝分量表、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中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体育锻炼行为规律性量表,以及修订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锻炼行为和思维模式分量表,对上海市1 201名初中生进行为期12周、2个阶段的追踪调查。结果:青少年同伴关系(接纳、友谊)、主观锻炼体验和余暇锻炼习惯的性别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除接纳得分高于男性外,其他各指标均低于男性);同伴关系、主观锻炼体验与余暇锻炼习惯具有跨时间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同伴关系能单向预测主观锻炼体验,且同伴关系(T1)对余暇锻炼习惯(T2)的预测系数高于余暇锻炼习惯(T1)对同伴关系(T2)的预测系数,主观锻炼体验(T1)对余暇锻炼习惯(T2)的预测系数与余暇锻炼习惯(T1)对主观锻炼体验(T2)的预测系数相近;同伴关系、主观锻炼... 

【文章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3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同伴关系、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余暇锻炼习惯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观念构架模型

模型图,余暇,同伴关系,模型


从社会性别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的角度看,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会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引导并影响个体行为体验和范式朝着符合社会期许的方向发展[27-28]。性别角色观念会在社会对两性的期望下影响个体感受、态度和行为。数据表明:对于初中生,一贯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可能使其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对关系期望存在性别差异,相较而言,男性倾向于通过人际互动中的外化作用来获得友谊支持、建立情感联结,并报告出较高的同伴关系,而女性则倾向于通过自我知觉中的内化作用来获得他人接纳[29];另外,受锻炼认知、动机等影响,青少年对锻炼行为的体验、选择与表达具有性别非均衡化特征,相较而言,男性因锻炼动机和欲望较强,较易将身心投入于余暇锻炼而获得丰富的愉悦、快乐、满足等正性锻炼体验,在余暇时间里亦会保持相对自主、稳定且具有规律性的锻炼习惯[30]。从人格特质理论理解,不同类型的人格特质会使青少年表现出迥异的人际氛围感知、行为体验和习惯倾向等[31]。一般而言,男性青少年的外向性和开放性人格相对突出,往往具有活跃开朗、好动争胜等特征,倾向于在频繁锻炼人际互动中提升友谊质量,而女性青少年的宜人性和严谨性人格相对突出,通常具有羞怯内敛、喜静恶动等性格特征,并对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32],倾向于通过知觉同伴接纳程度来评估人际关系。而且,在人格倾向和性格特质的影响下,男性青少年余暇锻炼的决策力和参与动机更强,其活泼、合群的性格使其更易在锻炼人际互动中获得快乐、愉悦等体验,行为亦更会具有坚持性、自主性和规律性[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康行为的社会规范性影响和从众心理[J]. 郭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 张登浩,黄莲琼,董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6)
[3]锻炼投入、锻炼承诺、主观体验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影响:一个混合模型[J]. 董宝林,毛丽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06)
[4]锻炼氛围、主观体验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影响[J]. 程韵枫,董宝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02)
[5]我国学校体育性别问题的根源及其消解[J]. 汪全先,王健.  体育学刊. 2017(02)
[6]锻炼坚持认知决策模型的拓展——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值贡献[J]. 吴洲阳,毛志雄,郭璐.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7]人格特质与大学生锻炼动机: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J]. 朱从庆,董宝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8]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J]. 陈章源,於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9]校园氛围与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鲍振宙,张卫,李董平,李丹黎,王艳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1)
[10]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量表的编制[J]. 韩桂凤,徐守森,燕凌,吴卫国.  中国体育科技. 2011(02)

博士论文
[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 王坤.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2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62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9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