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兴体育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3 17:33
本文随机抽取武汉市1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高校专家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问。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高校开发利用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1、武汉市高校虽都相继对新兴体育课程加以开发利用,但是各校间开发利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不均衡。2、武汉市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模式多样,新兴体育课程主要以选项或选修形式,不利于新兴体育课程的稳定发展。3、新兴体育课程教师专业以传统专业背景为主,专业程度不够,教师队伍有待加强。4、校内外较少的新兴体育项目比赛活动,不利于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5、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项目的专业人才缺失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6新兴体育课程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与传统体育课程协调配合。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新兴体育课程发展的指导意见:1、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已开发利用的新兴体育课程,促使新兴体育课程更加大众化,教材化。2、深化研究新兴体育课程,继续开发利用合适的新兴体育课程。3从源头解决问题,改善师资的情况,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原有教...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
1.1.2 时代发展的导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新兴体育的概念
1.3.2 新兴体育课程的概念
1.3.3 新兴体育课程的国内外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现状分析
3.1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情况
3.1.1 武汉市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的动因
3.1.2 武汉市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项目种类
3.1.3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途径
3.1.4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项目的来源
3.1.5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设置方式
3.1.6 武汉市高校场地设施情况
3.2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3.2.1 武汉市高校教师的专项背景分析
3.2.2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的教师来源
3.2.3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教师获得技能方式
3.3 武汉市高校学生关于新兴体育课程情况
3.3.1 学生选择新兴体育课程的动机
3.3.2 学生喜欢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3.3.3 学生对新兴体育课程的认知
3.3.4 学生课外参与新兴体育项目的方式
3.3.5 学生参加新兴体育项目比赛情况
3.4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设情况——以定向越野为例
4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意义与影响因素
4.1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意义
4.1.1 《纲要》的要求
4.1.2 时代的诉求
4.1.3 有益的补充
4.1.4 师资的拓展
4.1.5 学生全面的发展
4.1.6 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4.2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影响因素
4.2.1 学生选择新兴体育课程的因素
4.2.2 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的因素
4.2.3 高校开发利用新兴体育课程的制约因素
4.2.4 高校开发利用新兴体育课程的推动因素
5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策略
5.1 求实务本策略
5.2 主导示范策略
5.3 因地制宜策略
5.4 目标导向策略
5.5 协调发展策略
5.6 利用优势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体育项目”一词的历史发展探究[J]. 崔笑梅,胡巧.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12)
[2]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新兴项目发展现状研究[J]. 杨士利. 运动. 2013(19)
[3]福建省高校开展新兴体育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朱丽琼. 昆明学院学报. 2013(03)
[4]上海高校新兴体育项目的现在与未来[J]. 张胜利,王芒,刘树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06)
[5]城市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J]. 钟喜婷,杨进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11(03)
[6]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研究[J]. 陈华卫.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7]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 胡庆山,郝秀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2)
[8]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的途径[J]. 宗继军. 教学与管理. 2010(33)
[9]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郭太玮,潘绍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10]澳大利亚体育消费研究[J]. 胡笑寒,毛雅萍. 体育文化导刊. 2010(02)
硕士论文
[1]湖南省高校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高云.北京体育大学 2011
[2]兰州市高校部分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及有关问题的研究[D]. 崔笑梅.北京体育大学 2009
[3]新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演进历程及改革[D]. 刘怿.河南大学 2007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 黄旭.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74076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
1.1.2 时代发展的导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新兴体育的概念
1.3.2 新兴体育课程的概念
1.3.3 新兴体育课程的国内外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现状分析
3.1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情况
3.1.1 武汉市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的动因
3.1.2 武汉市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项目种类
3.1.3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途径
3.1.4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项目的来源
3.1.5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设置方式
3.1.6 武汉市高校场地设施情况
3.2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3.2.1 武汉市高校教师的专项背景分析
3.2.2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的教师来源
3.2.3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教师获得技能方式
3.3 武汉市高校学生关于新兴体育课程情况
3.3.1 学生选择新兴体育课程的动机
3.3.2 学生喜欢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3.3.3 学生对新兴体育课程的认知
3.3.4 学生课外参与新兴体育项目的方式
3.3.5 学生参加新兴体育项目比赛情况
3.4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设情况——以定向越野为例
4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意义与影响因素
4.1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意义
4.1.1 《纲要》的要求
4.1.2 时代的诉求
4.1.3 有益的补充
4.1.4 师资的拓展
4.1.5 学生全面的发展
4.1.6 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4.2 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影响因素
4.2.1 学生选择新兴体育课程的因素
4.2.2 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的因素
4.2.3 高校开发利用新兴体育课程的制约因素
4.2.4 高校开发利用新兴体育课程的推动因素
5 武汉市高校新兴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策略
5.1 求实务本策略
5.2 主导示范策略
5.3 因地制宜策略
5.4 目标导向策略
5.5 协调发展策略
5.6 利用优势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体育项目”一词的历史发展探究[J]. 崔笑梅,胡巧.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12)
[2]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新兴项目发展现状研究[J]. 杨士利. 运动. 2013(19)
[3]福建省高校开展新兴体育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朱丽琼. 昆明学院学报. 2013(03)
[4]上海高校新兴体育项目的现在与未来[J]. 张胜利,王芒,刘树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06)
[5]城市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J]. 钟喜婷,杨进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11(03)
[6]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研究[J]. 陈华卫.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7]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 胡庆山,郝秀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2)
[8]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的途径[J]. 宗继军. 教学与管理. 2010(33)
[9]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郭太玮,潘绍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10]澳大利亚体育消费研究[J]. 胡笑寒,毛雅萍. 体育文化导刊. 2010(02)
硕士论文
[1]湖南省高校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高云.北京体育大学 2011
[2]兰州市高校部分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及有关问题的研究[D]. 崔笑梅.北京体育大学 2009
[3]新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演进历程及改革[D]. 刘怿.河南大学 2007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 黄旭.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74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7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