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7 20:01
“蹬窝罗”运动是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原始古老的体育舞蹈,动作保持着比较古朴的特点,需要用阿昌语边唱边跳才能完成。但是,时代的进步以及阿昌族文化理念认同的变化导致其日渐汉化和大众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趋淡化。加之阿昌族没有文字,仅靠口头传承,其文化受冲击和变异速度加快,所以对“蹬窝罗”运动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蹬窝罗”运动介绍,背景资料,历史文化以及开展现状等来阐述“蹬窝罗”运动。从促进“蹬窝罗”运动发展角度出发,以如何科学保护与传承“蹬窝罗”运动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蹬窝罗”运动在保护和传承现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特别是在唱诵方面。通过研究力求为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首先,要打破传统而单一传承方式,重视三种不同的传承途径,科学传承“蹬窝罗”运动,把“蹬窝罗”运动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中,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认识。然后,修订和完善比赛规则,政府加强重视,加大对“蹬窝罗”运动的各项投入,尽快把“蹬窝罗”运动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阿昌族介绍
1.2 阿昌族传统体育介绍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和功能研究
2.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2 阿昌族文化研究
2.2.1 阿昌族历史文化研究
2.2.2 阿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2.3 阿昌族体育研究
3 选题依据和意义
3.1 选题依据
3.2 选题意义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地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文化特征及其功能
5.1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文化特征
5.1.1 “蹬窝罗”运动的传统性与适应性
5.1.2 “蹬窝罗”运动的交融性与多样性
5.1.3 “蹬窝罗”运动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5.1.4 “蹬窝罗”运动的自主性与价值性
5.2 “蹬窝罗”运动功能
5.2.1 强身健体、身心愉悦功能
5.2.2 竞赛与社交功能
5.2.3 阿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
5.2.4 树立民族形象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功能
6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调查
6.1 “蹬窝罗”运动开展现状
6.2 群众参与情况
6.3 “蹬窝罗”运动比赛情况
6.4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现状
6.4.1 政策法规
6.4.2 场地建设
6.4.3 文化建设
6.4.4 资金投入
6.5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传承现状
6.5.1 传承方式
6.5.2 传承途径
6.5.3 传承人情况
7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1 当地政府重视程度
7.1.1 政府对“蹬窝罗”运动宣传力度和举办规模不大
7.1.2 政府在经费方面支持不够
7.2 社会适应性及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问题
7.2.1 参与“蹬窝罗”运动人群老龄化
7.2.2 参与“蹬窝罗”运动人群文化水平偏低
7.2.3 参与“蹬窝罗”运动多数人是为了完成任务
7.2.4 “蹬窝罗”运动比赛规则存在不合理
7.3 传承问题
7.3.1 传承人后继无人
7.3.2 传承方式单一
7.3.3 传承途径不科学
8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可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和方法
8.1 政府加强重视,加大对“蹬窝罗”运动各项投入
8.2 重视三种不同的传承途径,科学传承“蹬窝罗”运动
8.3 打破传统而单一传承方式
8.4 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认识
8.5 修订和完善比赛规则
8.6 尽快把“蹬窝罗”运动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7 建立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研究协会
8.8 建设阿昌族文化史料展馆
8.9 建设“阿昌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9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阿昌族体育文化研究[J]. 张娜,徐竹.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07)
[2]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运动传承与发展的研究[J]. 张娜. 体育科技. 2012(02)
[3]阿昌族文化传承的文本视域[J]. 曹德玉,史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4]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耍青龙、玩白象”为例[J]. 邓文红. 贵州民族研究. 2012(01)
[5]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 李剑波. 大众文艺. 2011(24)
[6]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J].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
[7]论陀螺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J]. 秦炜棋,周创. 河池学院学报. 2011(02)
[8]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及对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为个案[J]. 张蕾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9]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 牛爱军. 体育科研. 2009(06)
[10]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因研究[J]. 陈立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630023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阿昌族介绍
1.2 阿昌族传统体育介绍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和功能研究
2.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2 阿昌族文化研究
2.2.1 阿昌族历史文化研究
2.2.2 阿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2.3 阿昌族体育研究
3 选题依据和意义
3.1 选题依据
3.2 选题意义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地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文化特征及其功能
5.1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文化特征
5.1.1 “蹬窝罗”运动的传统性与适应性
5.1.2 “蹬窝罗”运动的交融性与多样性
5.1.3 “蹬窝罗”运动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5.1.4 “蹬窝罗”运动的自主性与价值性
5.2 “蹬窝罗”运动功能
5.2.1 强身健体、身心愉悦功能
5.2.2 竞赛与社交功能
5.2.3 阿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
5.2.4 树立民族形象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功能
6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调查
6.1 “蹬窝罗”运动开展现状
6.2 群众参与情况
6.3 “蹬窝罗”运动比赛情况
6.4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现状
6.4.1 政策法规
6.4.2 场地建设
6.4.3 文化建设
6.4.4 资金投入
6.5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传承现状
6.5.1 传承方式
6.5.2 传承途径
6.5.3 传承人情况
7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1 当地政府重视程度
7.1.1 政府对“蹬窝罗”运动宣传力度和举办规模不大
7.1.2 政府在经费方面支持不够
7.2 社会适应性及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问题
7.2.1 参与“蹬窝罗”运动人群老龄化
7.2.2 参与“蹬窝罗”运动人群文化水平偏低
7.2.3 参与“蹬窝罗”运动多数人是为了完成任务
7.2.4 “蹬窝罗”运动比赛规则存在不合理
7.3 传承问题
7.3.1 传承人后继无人
7.3.2 传承方式单一
7.3.3 传承途径不科学
8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可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和方法
8.1 政府加强重视,加大对“蹬窝罗”运动各项投入
8.2 重视三种不同的传承途径,科学传承“蹬窝罗”运动
8.3 打破传统而单一传承方式
8.4 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认识
8.5 修订和完善比赛规则
8.6 尽快把“蹬窝罗”运动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7 建立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研究协会
8.8 建设阿昌族文化史料展馆
8.9 建设“阿昌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9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阿昌族体育文化研究[J]. 张娜,徐竹.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07)
[2]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运动传承与发展的研究[J]. 张娜. 体育科技. 2012(02)
[3]阿昌族文化传承的文本视域[J]. 曹德玉,史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4]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耍青龙、玩白象”为例[J]. 邓文红. 贵州民族研究. 2012(01)
[5]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 李剑波. 大众文艺. 2011(24)
[6]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J].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
[7]论陀螺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J]. 秦炜棋,周创. 河池学院学报. 2011(02)
[8]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及对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为个案[J]. 张蕾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9]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 牛爱军. 体育科研. 2009(06)
[10]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因研究[J]. 陈立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630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6300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