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1 21:05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的特征及表现,系统地探索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改善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的策略和建议。研究对象与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南京市4所高校的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男346人,女254人),体育锻炼拖延问卷两部分内容的信度分别为0.89、0.83,效度分别为0.70、0.76。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被调查者中97%的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拖延问题。拖延量表总得分的平均值为60.57,标准差为11.02,表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拖延得分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的拖延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平均分为58.97,女生平均分为62.75;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研一、研二、研三的平均值分别为60.64、61.38、57.67;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偏文科类、偏理工类和艺体类的硕士研究生平均值分别为63、61.15、56.91。2)性别、专业、年级、...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拖延的种类
1.2.3 拖延行为的测量
1.2.4 拖延相关理论
1.2.5 国外拖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6 国内拖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7 总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测量结果分析
3.1.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总体情况
3.1.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1.3 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1.4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2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分析
3.2.1 体育锻炼拖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3.2.2 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总体情况讨论
4.2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1 体育锻炼拖延性别差异
4.2.2 体育锻炼拖延年级差异
4.2.3 体育锻炼拖延专业差异
4.3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讨论
4.3.1 时间管理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2 目标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3 态度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4 同伴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4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解决途径
4.4.1 加强自我控制,学会自我管理
4.4.2 完善个人计划,提高任务强化
4.4.3 改变个体认知,提升自我期望
4.4.4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锻炼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61449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拖延的种类
1.2.3 拖延行为的测量
1.2.4 拖延相关理论
1.2.5 国外拖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6 国内拖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7 总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测量结果分析
3.1.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总体情况
3.1.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1.3 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1.4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比较
3.2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分析
3.2.1 体育锻炼拖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3.2.2 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总体情况讨论
4.2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1 体育锻炼拖延性别差异
4.2.2 体育锻炼拖延年级差异
4.2.3 体育锻炼拖延专业差异
4.3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影响因素讨论
4.3.1 时间管理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2 目标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3 态度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3.4 同伴对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
4.4 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拖延解决途径
4.4.1 加强自我控制,学会自我管理
4.4.2 完善个人计划,提高任务强化
4.4.3 改变个体认知,提升自我期望
4.4.4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锻炼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6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96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