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临淄社区体育蹴鞠项目开展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07:06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临淄社区体育蹴鞠项目开展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作为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宝贵而璀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于其保护和继承上也不断的加大投入,使得这些宝贵的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完善保护非遗文化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多种多样,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明确提出在21世纪要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齐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齐国故都的临淄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临淄蹴鞠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6年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这项具有几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在的开展现状如何?临淄市民对于蹴鞠运动的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如何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论文通过对临淄区蹴鞠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政策,为更好地推广临淄蹴鞠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临淄区文化局、体育局及临淄足球博物馆的部分领导进行了走访,了解目前临淄蹴鞠运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并对临淄区300名.非蹴鞠练习者和100名蹴鞠练习者发放相应的问卷,经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临淄区蹴鞠运动组织管理较规范,但场地器材的建设仍不完善;蹴鞠练习者多以消遣时间、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并且练习者的年龄大都在20-40岁之间;非蹴鞠练习者对于蹴鞠运动本身的了解较少,但对于蹴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同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临淄区蹴鞠运动的推广和保护提出以下建议:利用临淄足球博物馆、齐文化国际旅游节的知名度加强宣传力度;借助世界足球起源地和国际体育赛事,普及蹴鞠文化知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蹴鞠活动;蹴鞠文化与产业文化两手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蹴鞠 社区体育 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4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4-18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14-17
  • 2.1.2 蹴鞠17
  • 2.1.3 临淄蹴鞠17-18
  • 2.2 国外研究现状18-19
  •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18-19
  • 2.2.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19
  • 2.3 国内研究现状19-27
  •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19-23
  • 2.3.2 民族传统体育蹴鞠项目的研究23-2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7-28
  • 3.1 研究对象27
  • 3.2 研究方法27-28
  • 3.2.1 文献资料法27
  • 3.2.2 问卷调查法27-28
  • 3.2.3 访谈法28
  • 3.2.4 数理统计法28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8-39
  • 4.1 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现状分析28-32
  • 4.1.1 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情况调查28-29
  • 4.1.2 对蹴鞠运动了解途径调查与分析29-30
  • 4.1.3 对蹴鞠运动发展方向调查与分析30
  • 4.1.4 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调查30-31
  • 4.1.5 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31-32
  • 4.2 临淄区蹴鞠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32-34
  • 4.2.1 临淄区蹴鞠项目保护政策调查32
  • 4.2.2 临淄区蹴鞠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32-33
  • 4.2.3 蹴鞠运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33-34
  • 4.3 蹴鞠练习者参加蹴鞠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34-38
  • 4.3.1 蹴鞠练习者年龄、性别现状调查与分析34
  • 4.3.2 蹴鞠练习者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34-35
  • 4.3.3 蹴鞠练习者每次练习时间与每周练习频率调查与分析35-36
  • 4.3.4 蹴鞠练习者练习动机调查与分析36
  • 4.3.5 蹴鞠练习者练习活动形式调查与分析36-37
  • 4.3.6 蹴鞠练习者练习地点调查与分析37
  • 4.3.7 蹴鞠练习者练习锻炼前后身体变化调查与分析37-38
  • 4.4 临淄区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蹴鞠运动开展现状总结38-39
  • 4.4.1 临淄区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38
  • 4.4.2 临淄区蹴鞠练习者现状38-39
  • 4.4.3 临淄区蹴鞠运动认识情况现状39
  • 5. 临淄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39-46
  • 5.1 临淄蹴鞠推广与保护策略39-43
  • 5.1.1 加强蹴鞠博物馆宣传,普及蹴鞠基础知识39-40
  • 5.1.2 利用国际齐文化旅游节,加强宣传力度40-41
  • 5.1.3 多媒体宣传,提高蹴鞠知名度41
  • 5.1.4 探索蹴鞠文化内涵41-42
  • 5.1.5 借助体育赛事,普及蹴鞠运动文化42-43
  • 5.2 打造齐都文化名城43-46
  • 5.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43
  • 5.2.2 广泛开展蹴鞠运动,宣传蹴鞠文化43-44
  • 5.2.3 蹴鞠文化与产业文化两手发展44-46
  • 6.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3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9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10 ;重点栏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临淄社区体育蹴鞠项目开展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54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