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1:04
本文关键词: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发展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而像赛龙舟、划旱船、踩高跷等一系列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如今现代化的生活中已经很难再见到了,这些富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近年来,由于一些外国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加深,甚至全球性的都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加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使民间民俗体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体现出新的经济价值,因此重新受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热爱。也正是由于它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正好迎合了现代广大消费群众的健身需求,对于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风筝的发源地在中国,风筝的鼻祖是鲁班。鲁班是山东潍坊人士,他的家乡潍坊是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之一。潍坊风筝这项传统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发展历程也是此起彼伏,1984年举办的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风筝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起点。2006年6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潍坊风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许多研究者对风筝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力求在潍坊风筝成功发展的案例中找寻对其他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方法。对于潍坊风筝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笔者力求在不同的视角下,对潍坊风筝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力求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系统研究法,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系统的讨论与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保护潍坊风筝的方法与措施,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笔者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以下观点:从潍坊风筝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看,风筝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都与潍坊风筝的生存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文化生态学系统的平衡与失衡理论视角看,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潍坊风筝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对于潍坊风筝如何能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使其顺利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风筝文化能够融入新的生态环境。要使潍坊风筝文化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并实现潍坊风筝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首先,处理好现代风筝与传统风筝的关系。现代风筝与传统风筝虽然在基本内涵、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和差异,但是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着的。现代风筝的有时和创新,都是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是对传统风筝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充实风筝文化的内容、丰富文化内涵、增加风筝文化元素,使之成为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新传统。其次,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平衡稳定性,就是保护潍坊风筝文化的稳定性;对潍坊风筝文化的开发,就是运用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开放与发展的理论观点,在开发过程中使新旧文化实现新陈代谢,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就是为保护服务的。最后,处理好地方性与国际化的关系。潍坊风筝是依托所属地区的历史、民俗、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随着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民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势必会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继续扩大影响力,在全世界宣传和弘扬本地区的文化。所以,潍坊风筝文化的地区性与国际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国际化是弘扬和发展地区性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本地区文化发展成功度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潍坊风筝 文化生态 保护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98.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前言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选题依据11-12
- 1.3 选题意义12-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3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6
-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14-15
- 2.1.2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界定15-16
- 2.2 关于风筝的研究现状16-20
- 2.2.1 不同视域下风筝的研究现状16-17
- 2.2.2 风筝的功能研究17-19
- 2.2.3 风筝的发展对策研究19-20
- 2.3 风筝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生态学20-21
- 2.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21-23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6
- 3.1 研究对象23
- 3.2 研究方法23-26
- 3.2.1 文献资料法23
- 3.2.2 专家访谈法23-24
- 3.2.3 实地调查法24-25
- 3.2.4 系统研究法25-26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26-73
- 4.1 潍坊风筝的概况26-37
- 4.1.1 风筝的历史渊源26-28
- 4.1.2 潍坊风筝的种类及特点28-34
- 4.1.3 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34-37
- 4.2 潍坊风筝的发展现状37-41
- 4.2.1 潍坊风筝的产业发展状况37-39
- 4.2.2 潍坊风筝的管理机构状况39-41
- 4.2.3 潍坊风筝的赛事开展状况41
- 4.3 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生态环境分析41-49
- 4.3.1 潍坊风筝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42-44
- 4.3.2 潍坊风筝文化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44-49
- 4.4 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文化环境的改变49-55
- 4.4.1 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理论49-50
- 4.4.2 风筝文化生态系统改变的根本原因50-52
- 4.4.3 潍坊风筝文化生态系统改变的具体原因52-55
- 4.5 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保护55-64
- 4.5.1 潍坊风筝文化保护的必要性55-58
- 4.5.2 潍坊风筝文化保护的原则58-61
- 4.5.3 潍坊风筝文化保护的方法61-64
- 4.6 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发展64-73
- 4.6.1 潍坊风筝的发展历程64-67
- 4.6.2 潍坊风筝发展中存在的不足67-69
- 4.6.3 潍坊风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69-7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3-76
- 5.1 结论73-74
- 5.2 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录79-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86-87
- 致谢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培杰;风筝与民俗——漫话风筝(二)[J];百科知识;2005年06期
2 郭春梅;当代中国社会的传统民间信仰[J];沧桑;2005年01期
3 马建华;;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与方法[J];福建艺术;2011年05期
4 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胡海国;;风筝活动对农民健身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3期
6 秦瑞鸿;;节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山东潍坊市节庆活动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年23期
7 张君艳;张光芬;周利;;风筝运动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1期
8 房强;;现代运动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健身功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3期
9 张基振;虞重干;;论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1期
10 秦文贞;;论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娜;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生态视域下潍坊风筝的发展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80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