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具对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弧圈球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设计教具对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弧圈球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 弧圈球技术 教具辅助训练法 实验研究
【摘要】: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是影响力非常大、普及程度非常高、亦被称为“国球”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各年龄阶层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其专业训练更是要从小抓起,这样基本功较为扎实,可塑性也较强。而想要获得优秀的运动成绩,训练的方法则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各业余体校的训练方法很多还是延续了之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训练方法缺乏新颖性,忽略了运动员的主体性原则,从而造成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当今时代,所有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在少年儿童启蒙训练时期,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白天要在学校上课,只能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参加乒乓球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必须要经历比赛的检验。若比赛成绩不甚理想,很多家长就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时间,同一个教练训练的其他队员的运动成绩好,而我的孩子却成绩不好,从而错误地判断自己的孩子可能不适合从事专业乒乓球训练,最终放弃了一个非常有潜力孩子的乒乓球专业发展道路。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从提高训练兴趣入手、提升训练效率,有效提高训练水平,就成为了当前少儿乒乓球训练的当务之急。教具辅助练习方法从提升孩子的练习兴趣入手,在训练中采用一些常见的“玩具”或道具,调动少年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再通过教练员的有效定向引导,使常规的训练方法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在活泼新颖的训练气氛中,迅速提升了乒乓球运动技能。这样既提高了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练习兴趣,也卓有成效地保证了单位时间的训练效率,从而保证了优秀少儿乒乓球苗子的成才率。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具辅助练习方法,利用对限制拉弧圈球过网高度教具、控制拉球落点教具及训练内容的设计,对临汾市业余体校星辰乒乓球俱乐部中训练年限在8-12个月的8-10岁的男性乒乓球运动员48名进行科学分组;实验组采用教具辅助练习法作为主要训练方法,对照组则主要采用传统训练方法进行为期24周的训练实验,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采用辅助教具对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训练,在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潜质挖掘、乒乓球实战技能学习掌握以及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训练方法的对照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1.采用教具辅助训练方法,能够提高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激发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挑战欲望,把运动员从单调乏味的单一技术动作训练中解放出来。2.采用教具辅助训练方法,能针对性地改善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缺陷,运动员借助教具反馈可以随时对具体的手型、拍型及挥臂路线进行调整和修正,教练员亦可对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个别训练指导,能更高效的提升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实战技能。3.采用教具辅助训练方法,还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挑战欲望和竞争意识,将训练竞争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对打比赛。教具辅助练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乒乓球训练方法在兴趣训练方面的不足,在乒乓球训练方法的创新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提升了运动员的运动兴趣、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
【关键词】:少儿男子乒乓球运动员 弧圈球技术 教具辅助训练法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选题依据与背景10-12
-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2-14
- 2.1 选题的目的12
- 2.2 选题的意义12-14
- 3 文献综述14-22
- 3.1 教具的概念界定14
- 3.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3.2.1 国外关于教具作用的研究14
- 3.2.2 国外关于辅助练习的研究14-15
- 3.3 国内研究现状15-22
- 3.3.1 运用教具进行乒乓球辅助训练的相关研究15-17
- 3.3.2 运用辅助练习方法进行乒乓球练习的相关研究17-22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2-26
- 4.1 研究对象22
- 4.2 研究方法22-26
- 4.2.1 文献资料法22
- 4.2.2 访谈法22
- 4.2.3 实验法22-23
- 4.2.4 数理统计法23-26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26-52
- 5.1 针对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特点设计制作的辅助教具及使用说明26-33
- 5.1.1 限制过网弧线高度的球网装置26-29
- 5.1.2 控制乒乓球落点的特制乒乓球台29-30
- 5.1.3 限制高度教具对正手拉前冲弧圈球过网弧度稳定性的影响30-32
- 5.1.4 限制落点教具对正手拉前冲弧圈球过网后落点准确性的影响32-33
- 5.2 实验干预手段及主要实验步骤33-34
- 5.3 训练结果与分析34-47
- 5.3.1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4-38
- 5.3.2 第一阶段训练数据分析38-42
- 5.3.3 第二阶段实验数据分析42-45
- 5.3.4 第三阶段实验数据分析45-47
- 5.4 接受训练者兴趣程度的调查分析47-49
- 5.4.1 对练习内容的认知和感受47-48
- 5.4.2 对训练方式的接受程度48
- 5.4.3 课后主动练习的频率48-49
- 5.4.4 对乒乓球训练兴趣的差异性分析49
- 5.5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49-52
- 致谢52-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03期
2 徐绍敏;浅谈儿少乒乓球运动员的启蒙训练与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于庆川,刘笑舫,周哲;情绪对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南都学坛;2001年03期
4 刘欣华,刘旭华;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肖紫燕;对湖北省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各种打法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6 吴涛;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变化与调节[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亢晋勇,柴志铭;论乒乓球运动员的意识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3期
9 陈华建;;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启蒙阶段训练的几点看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年04期
10 刘欣华;吴文侃;刘旭华;;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於竞;;关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智力状况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周百之;张丽珠;沈爱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某些心理机能的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下)[C];1981年
3 钟霞;;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空间能力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肖丹丹;苏丕仁;;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的三维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5 李安民;张玉慧;;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判断发球旋转过程中神经机制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熊志超;;乒乓球运动员以弱胜强案例心理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赵军南;魏然;;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发抢段的技战术诊断[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海辉;刘雅玲;;浅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从乒乓球运动员的文化及心理素养谈起[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赵世勇;喻晶;;我国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张媛;苏丕仁;蔡学玲;;对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庆达;“拉弧圈球”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原型[N];中国集邮报;2013年
2 黄满通;三大亮点[N];中国集邮报;2013年
3 通讯员 常宣;市政府表彰奖励王皓[N];长春日报;200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自觉践行“人文奥运”的理念[N];光明日报;2008年
5 符信;混泳乒团夺金 粤将再立新功[N];南方日报;2008年
6 李春耕;省体育局:抓住“促”字出成果[N];山西日报;2005年
7 赵光军 本报记者 梁耀予;全市职工乒乓球赛昨日开幕[N];绵阳日报;2014年
8 记者 汤一原;十二届全运会北京团成立[N];北京日报;2013年
9 刘小明;欧洲选手为何惨败[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雷震宇;大庆体育刷新二十五年纪录[N];大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周亢亢;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施之皓;基于比分的我国顶级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4 李今亮;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徐立彬;乒乓球运动员对发球旋转知觉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6 孙葆刚;我国优秀儿童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现状与评价诊断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厉彦虎;乒乓球运动员颈椎病发病规律及其与运动特点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王丽岩;运动信息模式结构特征及中枢加工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9 李擎;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洲;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质、临场应对和失败应对方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张帆;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男子双打核心制胜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王晓斐;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与接发球轮技战术特征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罗婉玲;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诗雯、朱雨玲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5 李元庆;中外世界顶尖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6 周一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上手技术对得分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7 游斌燕;对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马龙技战术特征的比较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8 许兴月;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皓、许昕的技战术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9 闫梦雪;中国新生代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朱雨玲、陈梦的技战术对比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10 钱家吉;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得失分转换关系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6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4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