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观感觉疲劳量表和心率变异性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监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观感觉疲劳量表和心率变异性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监测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性疲劳 主观疲劳评估 心率变异 生理生化指标
【摘要】: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在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的循环过程中进行,超量和少量的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运动中合理分配体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影响训练效果是运动实践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非常关心的。在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实践中,其测量的量表和仪器种类繁多。因文化差异、实效性、便捷性以及量表和仪器自身的因素导致对运动性疲劳的监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实用地利用这些评定工具评定运动性疲劳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运动性疲劳理论和运动性疲劳监测方法的详细分析总结,以及目前运动队中经常采用多个指标结合监控运动训练测量方法。以20名某体育学院男队员为被试,采用蹬踏功率自行车的方式进行连续3天的递增负荷式的力竭训练,在训练前和第一、三天训练后分别进行主客观测试。通过重复测量分析、相关分析、判别分析,试图建立以主观疲劳评估量表(RPE)和心率变异(HRV)为基础的、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评定方法,以实现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实时地对运动疲劳进行监测评价。研究结论:(1)一次运动性疲劳后运动员成就感、警觉/注意集中能力、精力充沛感以及自信心均降低,躯体疲劳和疲劳感受程度增加。连续多次运动疲劳后成就感、警觉/注意集中能力及精力充沛感降低,躯体疲劳、疲劳感受度及对运动的负性评价增加。(2)一次运动疲劳后HRV的NNMean、SDNN、PNN50值降低,血尿素降低。连续多次运动疲劳后HRV的NNMean、SDNN、RMSSD、PNN50值降低。(3)连续多次运动疲劳发生后,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尿素、肌酸激酶、皮质醇明显上升且差异显著;尽管睾酮的值有所降低,但是睾酮/皮质醇的比值却降低超过30%显示运动员产生疲劳。(4)在对连续多次运动导致疲劳的评价中,主观疲劳评估表(RPE)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疲劳量表(FS-14)、视觉类比量表(VAS)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5)在疲劳评价中,主观疲劳评估表(RPE)与HRV和血液生化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6)在运动性疲劳评价中,HRV与血液生化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7)将RPE与HRV中NNMean、SDNN、RMSSD、PNN50指标相结合,建立Fisher判别函数,可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实时地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评估。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主观疲劳评估 心率变异 生理生化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4
- 1 文献综述14-26
- 1.1 运动性疲劳14-15
- 1.1.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14
- 1.1.2 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的区别14-15
- 1.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15-17
- 1.3 运动性疲劳常用的评价方法17-24
- 1.3.1 主观测量方法及其研究现状17-19
- 1.3.2 生理测量方法及其研究现状19-22
- 1.3.3 生化指标及其研究现状22-24
- 1.4 运动性疲劳检测方法评析与展望24-26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26-28
- 2.1 问题提出26-27
- 2.2 研究假设27-28
- 3 实验研究28-40
- 3.1 实验方法28-30
- 3.1.1 被试28
- 3.1.2 实验设计28
- 3.1.3 实验任务28
- 3.1.4 实验工具28-29
- 3.1.5 实验过程29-30
- 3.1.6 数据采集与分析30
- 3.2 实验结果30-40
- 4 研究讨论40-45
- 4.1 连续力竭运动对运动员疲劳的影响40
- 4.2 连续力竭运动对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影响40-41
- 4.3 连续力竭运动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影响41-43
- 4.4 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43
- 4.5 运动性疲劳的判别43-45
- 5 研究结论和成果45-47
- 5.1 研究结论45
- 5.2 研究成果45-47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附录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焰,刘国庆;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J];冰雪运动;2004年05期
2 熊正英,曲洪刚;一氧化氮与运动疲劳关系的研究进展[J];福建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3 丁莉;张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年06期
4 付克翠,陈菊平,陈元武;运动性疲劳概述[J];四川体育科学;2004年02期
5 殷劲,杨范昌,程旭光;运动疲劳及其判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6 焦昆,李增勇,陈铭,王成焘;驾驶精神疲劳的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综合效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2期
7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J];体育科学;1992年03期
8 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年10期
9 朱晓梅;严政;刘凌;顾庆;徐岩;;女子手球运动员力竭运动后HRV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年06期
10 安楠;于允;冯连世;尹煜华;刘丹;;心率变异性检测在女足高原训练监控中的应用[J];山东体育科技;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传泽;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事件相关电位P50及P300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3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9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