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华武术推向坦桑尼亚国的方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07 21:11

  本文关键词:中华武术推向坦桑尼亚国的方案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武术 坦桑尼亚 武术推广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习练群体: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同时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武术在经济落后的非洲坦桑尼亚,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武术人群也远远比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非洲坦桑尼亚并没有因经济落后而淡漠武术,相反他们对中华武术的热爱程度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不断提高,非洲坦桑尼亚渴望学习武术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在坦桑尼亚推广武术具有前景广阔的优势条件,当地人民非常喜爱中华武术,在调研中看到许多俱乐部的场地及器材非常简陋:在土堆中翻滚跳跃、用断了的拖把棍当刀、棍使用,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相对于国内一些习练武术的学生,拥有好的场地、贵重的器材、优秀的师资,结果却差强人意。国内武术人才众多,应响应国家号召,弘扬民族文化,将国外武术事业做强做大,有利于实现文化共赢。之所以选择坦桑尼亚武术推广作为研究课题,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笔者的家人已经在坦桑尼亚从事武术推广工作。拥有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为本文的写作和调研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分析法等对武术在坦桑尼亚的有效传播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设计。在坦桑尼亚的推广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有关武术的政策导向性不明确。坦桑尼亚对于中华武术在推广和普及过程当中,相关工作开展虽然开展系统,但是坦桑尼亚学员对于武术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对于深层次的动作技术理解程度及武术文化的理解程度仍然有限。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推广途径和普及力度上也有一定的制约。2.两大制约武术国际发展的因素:语言和文化,尤其是语言交流的障碍。中华武术肢体语言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印记,是武术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发展的结果。但是在对坦桑尼亚推广过程当中,语言教学靠英语翻译,汉语交流受限,武术文化在汉语中的沉淀无法显现,文化没有共生,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坦桑尼亚学员不能有效的领会中华武术的精髓。3.武术传播投入比重不足。在武术传播当中,中国孔子学院投入比重虽然在不断增多,但是武术的传播成效上十分有限。当下中华武术在坦桑尼亚的传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投入比重增加同成效之间的比例已经趋近于一个饱和状态,与此同时,坦桑尼亚国内对于中华武术传播吸纳能力不足,当地武术俱乐部中不具备高水平武术老师,在推广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使得依靠中国孔子学院单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也比较困难。4.坦桑尼亚民众的经济基础有待提高,坦桑尼亚民众的经济基础水平直接决定着武术各项推广的作用力。尽管经济条件受到制约,但是武术在当地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对于中华武术在坦桑尼亚的推广分析,以及对于学员俱乐部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推广建议有以下几点:1.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提出适应其发展的路径有待深入研究。在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引导下,中华武术在坦桑尼亚的传播逐步由单一的技术传承应转变为丰富的武术思想和技术并进的综合传播形式。2.完善和构建现有武术教师推广体系。师资力量是武术在国外传播的核心要素,师资队伍在武术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需要国家制度体系顶层设计予以支持,同时构建国外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就坦桑尼亚而言,定期选取专业武术教练对地方武术拳师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路径。3.优化武术推广教学模式。传统思想中的血缘和宗亲思想需要摒弃,实现“普惠式”武术技术和思想在国外的有效传播理念。保护现有传播成果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俱乐部、民间组织等形式的传播方式,将中华武术传播到国外。根据坦桑尼亚地方特点和习练者水平选取武术内容。4.武术推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信息化时代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武术国际化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紧跟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把握武术在国外发展的脉搏,形成有效合力,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务实推进武术国际化。5.武术推广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将习练中华武术与坦桑尼亚的就业相互结合,借助中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需求,可以培养其国家安保方面的职业,解决武术习练者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解决这些人的经济问题。借助孔子学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汉语等在坦桑尼亚更好的推广,与此同时,更好的促进和改善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华武术 坦桑尼亚 武术推广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17
  • 2.1 有关武术对外推广的研究13
  • 2.2 关于网络传播武术的作用13-14
  • 2.3 关于国外孔子学院中武术推广的研究14
  • 2.4 关于国外武术教学情况的研究14-15
  • 2.5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15-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9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2.1 文献法17
  • 3.2.2 调查法17-18
  • 3.2.3 数理统计法18
  • 3.2.4 逻辑法18-19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9-37
  • 4.1 坦桑尼亚武术发展概述19-22
  • 4.1.1 国家领导对武术的重视19
  • 4.1.2 政府对武术的支持19-20
  • 4.1.3 武术赛事活动的开展20
  • 4.1.4 武术表演在坦桑尼亚的积极影响20-21
  • 4.1.5 坦桑尼亚孔子学院的武术风采21-22
  • 4.1.6 坦桑尼亚在非洲的地位与影响22
  • 4.2 中华武术推向坦桑尼亚国的实践价值22-23
  • 4.2.1 文化软实力的相互促进22-23
  • 4.2.2 武术对坦桑尼亚国治安的促进23
  • 4.3 武术在坦桑尼亚传播要素分析23-30
  • 4.3.1 学员年龄情况现状23-24
  • 4.3.2 学员家庭收入情况24-25
  • 4.3.3 习练中华武术的原因25-26
  • 4.3.4 坦桑尼亚学员对武术段位制的了解26-27
  • 4.3.5 坦桑尼亚对于中国武术段位考试的认知27-28
  • 4.3.6 坦桑尼亚学员对于拳术学习的兴趣28-29
  • 4.3.7 学员职业情况29-30
  • 4.4 武术在坦桑尼亚的推广现状30-32
  • 4.4.1 武术在坦桑尼亚的传播途径研究30-31
  • 4.4.2 武术在坦桑尼亚推广的主要障碍31-32
  • 4.5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武术的推广32-33
  • 4.6 坦桑尼亚国武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37
  • 4.6.1 顶层设计缺乏政策导向性33-34
  • 4.6.2 中坦文化差异制约武术发展34
  • 4.6.3 现代传媒关注程度不高34-35
  • 4.6.4 武术术语本土化不足35-37
  • 5 向坦桑尼亚国推广中华武术的方案设计37-47
  • 5.1 组织构建37
  • 5.2 推广形式37-39
  • 5.2.1 就业市场导向性38
  • 5.2.2 官方指导下武术传播基地的建设38-39
  • 5.2.3 旅游业与武术相结合39
  • 5.3 语言沟通39-40
  • 5.3.1 段位制体系的科学翻译39-40
  • 5.3.2 倡导英语交流40
  • 5.4 教师选派40-41
  • 5.4.1 孔子学院和俱乐部相结合40
  • 5.4.2 本土教师的规范培训40-41
  • 5.5 课程开设41-43
  • 5.5.1 保持武术术语的原创性41-42
  • 5.5.2 保持原有服饰、器材、礼仪特质42-43
  • 5.6 具体内容43-44
  • 5.6.1 武术文化多元化43
  • 5.6.2 竞技武术比赛的形象树立43-44
  • 5.7 方法途径44-47
  • 5.7.1 传播路径多元化44-45
  • 5.7.2 武术传播内容的充实45
  • 5.7.3 深化中华武术价值体系45-47
  • 6 结论47-49
  • 6.1 选派教师完善体系47
  • 6.2 武术推广教学模式得到优化47
  • 6.3 武术推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47
  • 6.4 武术推广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实47-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79
  • 致谢79-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晨,丛燕,付玉坤,丁东升,孙玲,郄捍烈;从山东省大学生武术节试探高校武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2 王新华,崔喜灿;谈如何培养少儿的武术兴趣[J];辽宁体育科技;2000年05期

3 刘同为,王震,丁丽萍;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郝士儒;浅谈武术的普及和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少军;传统武术发展趋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范继军;武术赛场萧条的原因及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蔡宝忠;武术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趋势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刘和臣,张燕;对中国“武术”名词定论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1年06期

9 李素喜;浅谈培育和拓展武术市场[J];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胡秀娟,石运佳;武术科研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成;郭玉亭;邱丕相;;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茂林;姜明;孙红梅;;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3 郭玉成;郭玉亭;邱丕相;;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张厚福;张春燕;钟明宝;;武术的知识产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守靖;;从文化学视角看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郭玉成;;论“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颜秉峰;李成银;陈寿忠;;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李成银;张银行;;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王林;虞定海;;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传播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林志刚;周士菊;;关于开发2008奥运武术旅游资源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博文 敬阳;旁观2003传统武术大赛[N];中国体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蒋亚明;传统赛事促进武术普及[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 记者 蒋亚明;大力推进武术社会化[N];中国体育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亚明;抓住试点契机 展示武术魅力[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冯新生;武术旅游,,风起云涌壮山河[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邓祥国;知名武术教练的精彩人生[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7 郭同鹏;李正虎:痴情武术不言悔[N];平凉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郑红深 薛原;东亚运有助武术推广[N];人民日报;2001年

9 劳王;北京武术赛事多[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王静;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N];中国体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论武术休闲及其市场拓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梅秀南;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马文友;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4 刘鹏;西棍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5 吴攀文;武术DNA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6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刘祖辉;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航;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2 吴应广;对长沙市高校学生课外武术锻炼态度的调查与归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梁文钢;论视频播客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李志强;湖南省武术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敏;江苏省传统武术竞赛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D];扬州大学;2010年

6 汤俊波;山东传统武术“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设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红艳;论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梅;关系营销学视角下的武术市场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宿宁;山东省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会军;甘肃省天水市农村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36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36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