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递增负荷运动血液乳酸与丙二醛时相性变化的人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4:12

  本文关键词:递增负荷运动血液乳酸与丙二醛时相性变化的人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递增负荷 乳酸阈 活性氧阈 自由基 MDA代谢


【摘要】:研究目的:动物研究表明,递增负荷力竭运动中,乳酸与ROS都出现了突增拐点,且ROS突增点在乳酸阈之后的规律现象。人体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通过人体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运动及运动结束后的恢复期,观察血液中乳酸、MDA、CK和H2O2的动态变化,验证“MDA突增点”在人体的客观存在;证实血乳酸突增点与血MDA突增点之间具有时相性差异;分析机体氧化损伤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为竞技体育的超负荷训练制定合理的运动强度,为防止ROS堆积造成机体过氧化损伤,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内容:通过青年男子的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及运动结束后的恢复期:1.检测血乳酸、MDA、CK、H2O2四项指标在不同强度、时相下的含量或活性变化;2.血MDA动态曲线是否出现突增点;3.血乳酸突增点和血MDA突增点出现的先后顺序;4.分析四项指标动态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或因果性。研究方法:以15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男性同学为对象,进行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运动,采集每级负荷末以及恢复期的血液,检测血清中乳酸、MDA、CK以及H2O2。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运动方案:共设置6级负荷,分别标记为E1-E6,每级负荷运动3min,初始负荷E1=0W,递增强度50W,最高负荷E6=250W。恢复期的静坐休息方案:以运动结束后开始计时,累计时长30min,划分成两个阶段,每阶段15min,分别标记为R1、R2。采血方案:采血时间点设定在每级负荷末以及恢复期各阶段末,抽取肘前静脉血。采血方式为预埋留置针,注射器采血。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案:检测对象为血清,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研究结果:1.血乳酸浓度随负荷递增而升高,E3之后相邻两负荷相比,血乳酸浓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并随着运动的结束而逐渐降低。2.血清MDA浓度,在前5级负荷升高不明显(E1=1.17±0.29 nmol/ml,E5=1.29±0.22 nmol/ml),且相邻的两级负荷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强度达到最高负荷时,出现非常显著的升高(E6=1.76±0.30 nmol/ml,P0.01);随着运动的结束而逐渐降低。3.血清H2O2浓度随负荷递增而升高;E1至E5相邻两级负荷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6与E5相比具有显著性升高(P0.05);血清H2O2与MDA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一致。4.血清CK活性随负荷递增而升高,且升高趋势持续至运动结束后恢复期;恢复期的R1与最高负荷E6相比具有显著性升高(P0.01)。5.血清乳酸突增点出现在E3阶段,血清MDA突增点出现在E5阶段;乳酸、MDA、H2O2的浓度峰值出现在E6负荷,CK的活性峰值出现在R1。结论:1.研究证实,在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运动中,人体中的确存在血MDA突增点,且血MDA突增点出现的时间位点晚于血乳酸突增点。2.MDA突增点出现之后,CK升高趋势明显,说明MDA突增点对应的负荷强度,可能是导致损伤加剧的临界点。提示竞技训练中,既可用血乳酸拐点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控指标,也可以用血MDA拐点作为强度监控的上限值。3.研究结果提示,MDA突增点的发现应该是ROS适量有益、过量有害的界限。可为超负荷训练提供安全负荷范围,并且为安全训练的监控提供量化标准。
【关键词】:递增负荷 乳酸阈 活性氧阈 自由基 MDA代谢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1 文献综述12-18
  • 1.1 自由基概述12-13
  • 1.1.1 自由基的概念(Free Radical,FR)12
  • 1.1.2 自由基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12
  • 1.1.3 ROS在机体中的作用12-13
  • 1.2 运动与ROS代谢的研究现状13-14
  • 1.2.1 运动与ROS的产生13
  • 1.2.2 不同运动类型对ROS代谢的影响13-14
  • 1.3 抗氧化系统与抗氧化剂的补充14-16
  • 1.3.1 内源性抗氧化系统14-15
  • 1.3.2 运动训练中补充抗氧化剂的效果15-16
  • 1.4 ROS阈的提出16-18
  • 2 实验对象与设计18-26
  • 2.1 实验对象18
  • 2.2 实验设计18-21
  • 2.2.1 实验方案19-20
  • 2.2.2 取材方案20
  • 2.2.3 实验流程20-21
  • 2.3 指标测定21-24
  • 2.3.1 乳酸的测定21
  • 2.3.2 丙二醛的测定21-22
  • 2.3.3 过氧化氢的测定22
  • 2.3.4 肌酸激酶的测定22-23
  • 2.3.5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23-24
  • 2.4 实验仪器24
  • 2.5 统计学处理24-26
  • 3 实验结果26-34
  • 3.1 运动阶段心率及摄氧量的动态变化26-27
  • 3.2 运动与恢复阶段的乳酸变化27-28
  • 3.3 运动与恢复阶段的丙二醛变化28-29
  • 3.4 运动与恢复阶段的过氧化氢变化29-30
  • 3.5 运动与恢复阶段的肌酸激酶变化30-31
  • 3.6 各项生化指标趋势变化的比较31-34
  • 4 分析与讨论34-42
  • 4.1 分析血清乳酸的动态变化34
  • 4.2 分析血清MDA的动态变化34-36
  • 4.3 分析血清H2O2的动态变化36-37
  • 4.4 分析血清CK的动态变化37-38
  • 4.5 探讨ROS阈及其对运动训练的意义38-42
  • 4.5.1 探讨人体中的“ROS阈”38-39
  • 4.5.2 探讨乳酸代谢与ROS代谢之间的联系39
  • 4.5.3 探讨“ROS阈”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39-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52
  • 附录52-54
  • 后记54-5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红梅;林家仕;;公开级赛艇优秀男子运动员500m耗时递增负荷测试的实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2 宋超;王健;方红光;;间断递增负荷条件下肌肉活动的力-电关系[J];体育科学;2006年03期

3 佘军标;;递增负荷练习时肌电图的变化与血乳酸浓度增加关系初探[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Z1期

4 郭军;陆绍中;罗维丝;郭意志;;递增负荷气体代谢的变化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6年03期

5 陈乐琴;;逐级递增负荷对20~59岁人群脉搏波传播速度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年06期

6 郑红英;利用“台阶递增负荷法”测定无氧阈的初探[J];体育科技;1996年04期

7 李洁;王玉侠;张耀斌;邢良美;;补充辅酶Q_(10)及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对大鼠心肌和脑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活性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8年01期

8 李素萍;常波;;不同中药对递增负荷游泳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年06期

9 孙志坚,长谷川豪志,赵国新;运动按摩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0 部义峰;李世明;;递增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肌肉sEMG与负荷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国琴;林文_";翁锡全;潘海燕;黄利军;;四周递增负荷跑步练习对红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马福海;苏青青;祁继良;樊蓉芸;余小燕;贺颍英;李亚南;;增压辅助训练对递增负荷中血乳酸、心率的影响[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耿青青;郝选明;;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大鼠脑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赵杰修;田野;曹建民;谢敏豪;高颀;;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体育科学分会场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耿青青;郝选明;;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大鼠脑海马区谷氨酸脱羧酶的影响[A];2008年神经内分泌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金元;多关节参与的递增负荷全速运动中表面肌电变化[D];苏州大学;2015年

2 闫雅男;递增负荷运动血液乳酸与丙二醛时相性变化的人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赵影;递增负荷过度训练对转录因子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吴瑕;递增负荷游泳对大鼠血清、腓肠肌、心肌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亮;不同递增负荷实验方案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评定结果的对比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6 易东平;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中机体底物消耗及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罗丽;对逐级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前后自由基代谢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54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54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