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差异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1:36
本文关键词: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差异性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从机能形态学的角度,以科学的体育测量和评价技术为基础,探讨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差异性特点,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解除健身者对于三小球单手持拍运动锻炼的疑虑,旨在为科学的运动训练和指导全民健身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测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8-21岁三小球运动员和普通人的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身体形态、力量、反应时、体成分、骨骼发育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围度形态指标(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前臂围)、握力、简单反应时、肌含量、脂肪率指标差异性影响显著;距离运动反应时指标上,乒、羽两侧差异性显著,网球两侧差异不具有显著性。2.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长度指标(上肢长、上臂长、前臂长、手长)、脂肪量指标的差异影响不具有显著性。3.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骨骼发育影响方面,差异性最为明显的部位集中在躯干骨,三小球运动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问题。优势侧上肢骨径较粗、骨小梁排列更加紧密,但并无明显外形差异。
【关键词】:三小球 优势侧 非优势侧 差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
- 1.2 文献综述8-18
- 1.2.1 三小球运动项目研究现状8-14
- 1.2.2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研究现状14-18
- 1.3 概念界定18-19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2
- 2.1 研究对象19
- 2.2 研究方法19-22
- 2.2.1 文献资料法19
- 2.2.2 测量法19-20
- 2.2.3 观察法20-21
- 2.2.4 数理统计法21-22
- 3 研究结果22-34
- 3.1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身体形态差异性研究结果22-25
- 3.1.1 围度指标22-25
- 3.1.2 长度指标25
- 3.2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握力差异性研究结果25-26
- 3.3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反应时差异性研究结果26-29
- 3.3.1 简单反应时26
- 3.3.2 30cm距离运动反应时26-29
- 3.4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体成分差异性研究结果29-30
- 3.4.1 肌肉含量指标29
- 3.4.2 脂肪含量指标29
- 3.4.3 脂肪百分率指标29-30
- 3.5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骨骼发育情况差异性研究结果30-34
- 4 分析与讨论34-41
- 4.1 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身体形态差异性影响34-35
- 4.2 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握力差异性影响35-37
- 4.3 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反应时差异性影响37-38
- 4.4 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体成分差异性影响38-39
- 4.5 三小球运动项目对人体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骨骼发育情况差异性影响39-41
- 5 结论与建议41-42
- 5.1 结论41
- 5.2 建议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瑛秋;甄九祥;王福文;;中国优秀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2 肖丹丹;苏丕仁;胡宗祥;;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赵,
本文编号:672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7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