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因素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制约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社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以发展群众体育为重心的后奥运时代,随着国家各项体育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全民健身运动掀起了一番热潮。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身体健康和心灵舒畅上来,城市社区体育是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主要途径,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备也成为城市居民购房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20]2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同年挤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第四名行列。成都市目前存在近万个全面健身站点(多集中在公园、周边学校的田径场、社区小广场以及健身俱乐部),社区居民就近就地的晨晚练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体育活动作为人民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作为人民获取幸福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的发展预示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引领着全面健身运动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社区体育现状:社会化的发展未能很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的管理模式低效,职责不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未能提供必要的指导;社区体育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本文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社区体育的管理模式、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场地设施和资金投入、开展的体育项目、科学的体育指导水平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期望成都市社区体育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文通过走访社区管理人员以及请教相关体育专家对成都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社区体育协调系统,构建城市社区体育社会化管理模式;搞活社区体育的发展的路径,可引入市场化的路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条件的可以借鉴学校的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体育建设中要以人为本,把社区体育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成都市 社区体育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0
- 1.1 选题依据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10-17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0
- 2.1.1 城市社区10
- 2.1.2 社区体育10
- 2.2 国外对社区体育的研究10-11
- 2.3 国内研究现状11-17
- 2.3.1 关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11-13
- 2.3.2 关于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13-14
- 2.3.3 关于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14-16
- 2.3.4 关于‘学区体育’模式的研究16-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21
- 3.1 研究对象17-18
- 3.2 研究方法18-21
- 3.2.1 文献资料法18
- 3.2.2 问卷调查法18-19
- 3.2.3 访谈法19-20
- 3.2.4 实地考察法20
- 3.2.5 数理统计法20-21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1-29
- 4.1 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21-26
- 4.1.1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1
- 4.1.2 成都市社区体育管理和组织模式21-22
- 4.1.3 社区体育参与主体特征22-25
- 4.1.4 成都市居民活动场所调查25-26
- 4.1.5 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26
- 4.2 制约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因素分析26-29
- 4.2.1 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26-27
- 4.2.2 资金和场地设施的制约27
- 4.2.3 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27-28
- 4.2.4 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意识的缺乏28
- 4.2.5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制约28
- 4.2.6 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措施28-29
- 5 结论与建议29-33
- 5.1 结论29-30
- 5.1.1 有利的政策伴随着管理制度的滞后29
- 5.1.2 社区设施跟不上居民的体育活动节奏29
- 5.1.3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不称职’29-30
- 5.2 建议30-33
- 5.2.1 改革社区体育管理模式,释放社区体育发展活力30-31
- 5.2.2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31
- 5.2.3 拓宽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学校资源31-32
- 5.2.4 加大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32-33
- 6 参考文献33-36
- 致谢36-37
- 附件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研;重视社区体育 扫除封建迷信[J];体育文史;2000年04期
2 葛文,张芸;试论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王蒲,苗大培,余丽华,晓敏;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J];体育文史;2001年01期
4 顾渊彦,何元春;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2001年02期
5 高维岭;进入新世纪,抓住新机遇,实现我省社区体育跨越式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6 陈雁杨;香港社区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郝斌,刘安清,甘宏玲;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8 马雪蓉;浅析社区体育[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吴树斌,李建国;澳门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青;《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秉全;;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谢云;;体育赛事筹办对我国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影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诚;龚浩;;武汉市社区体育资源联动共享的策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建磊;;公民参与视角下构建社区体育公共决策体系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荑;;运用新兴媒体发展社区体育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阮云龙;王凯珍;王晓云;白建茹;;海淀区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王晓云;王凯珍;彭圣堂;阮云龙;;中国社区体育15年研究综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武 宋雅君;社区体育工作若干思考[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柴葳;社区体育要把目光投向青少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蒋亚明;健全组织网络 发展社区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卢苇;社区遍开体育花[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黄维;社区体育得了几颗星[N];中国体育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金霞;网格化管理社区体育显成效[N];中国体育报;2014年
7 记者 谢小芬;自治区政协委员对我市社区体育工作进行调研[N];桂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江正茂;天津社区体育为何如火如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记者 杨炳珑;社区体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N];中国社会报;2001年
10 记者 张乐年 平萍;全国社区体育代表聚上海[N];中国体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会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宋秀丽;新农村社区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周绪栋;对济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美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元;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郑雪莲;延安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曲效妮;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视野下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琼;上海市闵行区“十二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劲;社会转型视野下的上海社区体育困境与发展路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邢树营;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社区体育的促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0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1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