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1:24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市高校 高水平田径运动员 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培养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优秀田径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高校之间竞争的主要表现。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弊端,例如培养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和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部分高校田径运动员成材率低的结果。本文以北京市高校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在校从事田径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六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六所高校大都按照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政策实施招生,并都采用“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来培养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秉承“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理念之上,塑造“体脑平衡、追求卓越、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北京市六所高校根据各自办学条件,考虑到运动员要兼顾学习与训练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设置了四到五年的培养年限。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实行了单独编班和跟普通学生一起上课的编班制度,并分别使用单独考试和参照普通学生考试形式的两种方法,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进行考核。3.北京市六所高校在针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完成学业所修学分总数上,并没有轻易对运动员实施减免学分的优惠,但对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大都会发放奖金或训练补助。同时,对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实施了保研或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4.北京市六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大都采用上午学习、下午训练的方法,来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实施科学化管理和系统性训练。运动员根据是否注册到相应省市专业队,每年会有参加3—4场或6—7场比赛的区别。5.北京市六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项目教练员数量分配较为合理,教练员整体职称水平较高,大都以副教授为主;教练员学历层次都在本科以上,且执教年限较长,多数教练员有运动经历,并大都毕业于体育类专业院校,带队经验丰富。6.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成材率低、学训矛盾突出、规章制度亟待完善、队伍发展受学校建设力度影响大、训练科技保障条件缺失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北京市高校 高水平田径运动员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前言13-15
  • 1.1 选题依据13-14
  • 1.2 研究目的14-15
  • 1.3 研究意义15
  • 1.3.1 理论意义15
  • 1.3.2 现实意义15
  • 2 文献综述15-24
  • 2.1 国内研究现状16-23
  • 2.1.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16-17
  • 2.1.2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7-19
  • 2.1.3 国内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研究19-23
  • 2.2 国外研究现状23-24
  • 2.2.1 国外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研究23
  • 2.2.2 国外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相关经验23-24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24-27
  • 3.1 研究对象24
  • 3.2 研究方法24-27
  • 3.2.1 文献资料法24-25
  • 3.2.2 逻辑分析法25
  • 3.2.3 专家访谈法25
  • 3.2.4 问卷调查法25-26
  • 3.2.5 走访调查法26-27
  • 3.2.6 数理统计法27
  • 4 结果与分析27-54
  • 4.1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27-28
  • 4.1.1 对模式概念的界定27
  • 4.1.2 对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27-28
  • 4.2 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现状的研究28-47
  • 4.2.1 培养目标29
  • 4.2.2 招生机制29-31
  • 4.2.3 培养方法31-38
  • 4.2.4 训练情况38-40
  • 4.2.5 竞赛方面40-41
  • 4.2.6 科研保障41-43
  • 4.2.7 教练员情况43-47
  • 4.3 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分析47-49
  • 4.4 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9-52
  • 4.4.1 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成材率低49
  • 4.4.2 学训矛盾依然突出49-50
  • 4.4.3 规章制度亟待完善50-51
  • 4.4.4 队伍发展受学校建设力度影响大51
  • 4.4.5 科技保障严重缺失51-52
  • 4.5 针对北京市部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不足的改善对策52-54
  • 4.5.1 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培养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52
  • 4.5.2 建立大、中、小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52-53
  • 4.5.3 缓解“学训矛盾”,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53
  • 4.5.4 加强宏观管理,科学引导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建设加速发展53
  • 4.5.5 构建学校竞赛体系,完善竞赛方法,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53-54
  • 4.5.6 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54
  • 5 结论与建议54-56
  • 5.1 结论54-55
  • 5.2 建议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帅威;阎志锋;李涛;;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损伤调查及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11期

2 曾凡辉;姚培正;;对我国优秀少年田径运动员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体育科研;1982年08期

3 俞旗;杨阳;陈壮荔;;优秀田径运动员血清睾酮值的变化[J];体育科学;1993年06期

4 邹济民;;女子田径运动员的“第二高峰期”及对我们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4年04期

5 崔喜灿;关于我国和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6 丁波,宫玲;浅谈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全面身体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7 田春兰;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比赛成败的归因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刘鸿宾;;浅谈培养基层学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体会[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9 宋允清;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途径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10 鲜昭永;田径运动员赛时心理反应及调控[J];田径;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云;;优秀田径运动员心电图多年追踪分析[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曲淑华;赵文姜;许滨;;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初步构想[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朱耀康;;中医药对消除田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永盛;王超;;中、美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的比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李双成;徐永生;;田径运动员临战心理调控探索[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朱晓兰;;我国青年田径运动员不同载荷下的足部外形特征[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曲淑华;;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化训练[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朱耀康;;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生化指标检测与评定[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詹建国;周文福;;我国优秀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成绩分析与训练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薛筱龙;;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与调控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显阳;希望在北京奥运会再创辉煌[N];光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苏勇;我州代表团实现历史性突破[N];凉山日报(汉);2010年

3 葛会忠;冯树勇:低龄化趋势须高度警惕[N];中国体育报;2006年

4 薛原邋赵婀娜;世界共享同一个家园[N];人民日报;2008年

5 罗华山;全国残运会我省夺5金1银8铜[N];贵州日报;2007年

6 韩冰;志愿者的期待[N];人民日报;2006年

7 刘若辰;“我要去当志愿者”[N];四川日报;2008年

8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莎拉·李尔 黄U喥,

本文编号:716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16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