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一次800米跑后尿液代谢组学特征及电针调控的代谢通路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28 05:48
本文关键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一次800米跑后尿液代谢组学特征及电针调控的代谢通路探讨
【摘要】:针灸,作为一种方便、无副作用的调控手段对运动的积极影响已被广大学者证实,其调节功能在细胞、器官和系统上发生,并影响机体代谢。运动,无论是短时间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耐力运动,都会引起机体发生复杂的、系统的代谢变化。运动训练和比赛时,机体内产生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这些反应组成了许多的代谢通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并高度协调,以维持机体能量供应的的连续性,使得训练和比赛得以顺利进行。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通过全面检测小分子量代谢物,以研究机体在运动中涉及的代谢通路,推测某种运动所引起的系统的变化,更加科学、系统的评价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借助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手段探究一次800米跑后机体代谢特征及电针刺激足三里、关元、委中和肾俞穴位对运动后机体发生的代谢组学变化,从而探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电针对运动员机体代谢通路的调节。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数据统计法、模式识别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一次800米跑后代谢组学特征和电针刺激穴位(足三里、关元、委中和肾俞穴)调控机制进行探究。实验结果:(1).一次全力800米跑前后运动员尿样代谢呈簇类分布,并具有显著差异性。运动后显著变化的代谢物有乳酸、柠檬酸、支链氨基酸、肌酐、N-氧化三甲胺、次黄嘌呤、丙氨酸、乙酰胺和酪氨酸等;(2).OPLS-DA载荷图显示:不同干预后,所有样本代谢特征向运动前尿样代谢特征靠近,施加电针刺激的样本和常规休息的样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运动后尿样相比,不同干预后尿样中明显变化的代谢物有氨基酸类代谢物、三羧酸循环代谢物、糖酵解代谢物、酮体代谢物、甲烷代谢物和次黄嘌呤。(3).在排除掉乳酸、尿素、肌酐和氨基酸类等代谢物的信号干扰后发现,施加电针刺激的样本尿样中次黄嘌呤含量降低,并伴随着三甲胺含量的升高。结论:(1).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一次全力800米跑所涉及的代谢通路有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酵解代谢、有氧代谢、甲烷代谢和嘌呤核苷酸代谢等,在供能特点上,800米跑属无氧供能为主,有氧氧化供能为辅的竞赛项目;(2).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所引起的机体各代谢物浓度变化,要花费约90分钟的时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3).电针刺激足三里、关元、委中和肾俞穴位有可能通过促进次黄嘌呤向IMP的转化,提高肠道菌群的活性,来改善运动后机能。
【关键词】:800米跑 NMR 代谢组学 电针刺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22.2;G80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前言8-9
- 2.文献综述9-14
- 2.1 针灸在运动中的应用9-11
- 2.1.1 穴位刺激与速度力量提高9-10
- 2.1.2 穴位刺激抗氧化与保护细胞器作用10
- 2.1.3 穴位刺激与骨骼肌能量代谢10
- 2.1.4 穴位刺激与运动性免疫机制调节10
- 2.1.5 穴位刺激与竞赛焦虑的调节10-11
- 2.1.6 电针刺激与运动训练11
- 2.2 800米跑项目的代谢研究11-12
- 2.3 代谢组学与运动12-14
- 2.3.1 代谢组学12
- 2.3.2 代谢组学与传统生化研究比较12-13
- 2.3.3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比较13
- 2.3.4 代谢组学在运动领域的应用13-14
- 3 研究方法14-17
- 3.1 文献资料法14
- 3.2 专家访谈法14
- 3.3 实验法14-17
- 3.3.1 实验对象14-15
- 3.3.2 800米跑方案和电针刺激方案实施15-16
- 3.3.4 尿样预处理16
- 3.3.5 尿样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图的采集与处理16
- 3.3.6 尿样一维核磁共振氢谱图的多元统计分析16-17
- 4 实验结果17-23
- 4.1 本次实验运动员800米跑成绩如下表:17-18
- 4.2 实验中三次尿液样本(a、b、c)的尿样代谢组学总特征图18
- 4.3 一次800米跑前、后尿样代谢组学特征:a与b18-21
- 4.4 第二次采集尿样(b)和第三次采集尿样(c)的OPLS-DA得分图及实验样本(RT)和对照样本(RC)的代谢组学特征21-23
- 5 讨论23-31
- 5.1 运动前后代谢物变化:(a与b)24-27
- 5.1.1 无氧代谢24-25
- 5.1.2 有氧代谢25-26
- 5.1.3 甲烷代谢26-27
- 5.2 电针刺激后运动员机体代谢物变化27-30
- 5.2.1 嘌呤核苷酸代谢29
- 5.2.2 三甲胺29-30
- 5.3 关于本研究的局限性30-31
- 6 结论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6
本文编号:747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4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