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省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河南省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在1987年,“可持续发展”一词被正式提出后,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同,并且被运用到了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成为了人类发展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而“可持续发展”一词也同样适用于竞技体育当中,特别是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人在社会发展中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还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同样适用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后备人才的培养。如果竞技体育没有后备人才做支撑,整个竞技体育就不可能健康良好的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没有源头的死水。笔者认为,解决好后备人才开发与利用的协调发展问题才能更好进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总人口约10662万人,拥有着中国最为丰富人才资源,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调查研究我国摔跤后备人才最为合适。所以本研究以河南省6所地市级体育运动学校里的竞技摔跤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家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对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的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进行了总结,结论如下:(1)河南省竞技摔跤队后备人才基数太小,男女生比例不协调,总人数并呈逐年下降趋势。(2)河南省竞技摔跤队教练员与运动员人数比例不协调,具体是教练员人数较少,理论和科研能力不高。(3)河南省各地市体校竞技摔跤队的体育场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学习条件、住宿条件以及运动员的饮食条件只能满足运动员最基本的学习与生活。(4)河南省一年仅有两次省级的摔跤比赛,不能满足运动员积累经验需求和竞技摔跤队的正常发展要求。(5)我国举国体制下的三层培养模式是河南省竞技摔跤队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体制。(6)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摔跤训练的最大顾虑是最终运动员的流向问题与独生子女问题。河南省竞技摔跤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1)大力挖掘学校竞技后备人才群体。(2)培养一批新型竞技摔跤教练员。(3)完善学校竞技摔跤场馆与基本设施。(4)发挥赛事作用。(5)深入开展体教结合。(6)消除家长顾虑。
【关键词】:河南省 竞技摔跤 后备人才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前言12-14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选题意义13
- 1.3 选题目的13-14
- 2 文献综述14-20
- 2.1 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界定14
- 2.2 可持续发展概念14
- 2.3 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概念14-15
- 2.4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15-17
- 2.5 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17-18
- 2.6 国内竞技摔跤后备人才培养模式18-20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0-22
- 3.1 研究对象20
- 3.2 研究方法20-22
- 3.2.1 文献资料法20
- 3.2.2 问卷调查法20-21
- 3.2.3 专家访谈法21
- 3.2.4 实地调查法21-22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2-37
- 4.1 运动员情况22-26
- 4.1.1 运动员人数22-23
- 4.1.2 运动员训练现状23-25
- 4.1.3 运动员学习状况25-26
- 4.2 教练员情况26-29
- 4.2.1 教练员数量26-27
- 4.2.2 教练员文化程度27-29
- 4.2.3 教练员待遇29
- 4.3 培养体制29-31
- 4.3.1 举国体制29-30
- 4.3.2 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改革30-31
- 4.3.3 体、教育结合培养模式31
- 4.4 场地设施31-34
- 4.4.1 训练场馆31-32
- 4.4.2 文化学习设施32
- 4.4.3 住宿条件设施32-33
- 4.4.4 饮食条件设施33-34
- 4.5 运动员参赛情况34-35
- 4.6 运动员流向和家长态度35-37
- 4.6.1 运动员出路35
- 4.6.2 家长态度和独生子女的影响35-37
- 5 河南省竞技摔跤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37-41
- 5.1 大力挖掘学校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群体37
- 5.2 培养一批新型竞技摔跤教练员37-38
- 5.3 完善学校竞技摔跤场馆与基本设施38
- 5.4 发挥赛事作用38-39
- 5.5 深入开展体教结合39-40
- 5.6 消除家长顾虑40-41
- 6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附件 146-48
- 附件 248-50
- 附件 3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娜;杨军;;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年06期
2 王飞;张加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3 闵文委;刘志鹏;华隆;;浅谈我国女子摔跤运动的发展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2期
4 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冯庆梅;夏思永;;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邢尊明;;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体制迷恋”现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杨军;鲁磊;储娜;;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2006年06期
9 宇辑;;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年04期
10 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牛玉芝;上海市重点中学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试办二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鹿志海;我国男子竞技体操专业运动员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5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6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