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伦敦奥运会国羽消极比赛事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身份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0:17

  本文关键词:伦敦奥运会国羽消极比赛事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身份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消极比赛 身份建构 体育部门 体育媒体 公民意识


【摘要】:近年来,体育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决定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总体而言,中国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任何领域中长期累积的矛盾,若不得以及时解决,均可能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导火索。分而论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尝试推进,市场经济活力强烈释放,新闻理念与技术不断革新,民主意识快速传播,体育作为社会子系统深受影响。这其中,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新闻媒体、身为体育迷的公众,都在这种动态过程中面临身份建构问题——通过自我认知和客观要求,调整固有身份中不适应整体环境的因素,以建构符合社会系统良性运转的新身份。本文选取“伦敦奥运会国羽女双消极比赛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为辅,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探究个案中各主体的身份建构问题。本文在体育公共危机研究范畴内,采用新闻传播学视角,引入社会学中的身份/认同概念,从宏观上划分出政府、媒体与公众三大主体,在微观分析中侧重阐述身份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细节表象,并探究其深层原因。具体而言,体育管理部门较之以往在危机处理速度、流程及有效度上有所进步,但因理念与技术原因,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身份转变不彻底;由报刊、电视、新媒体等构成的体育媒体系统,融合了宣传导向与基层民意,尤其是中央级主流媒体在主流思想上的多元分支,凸显了媒体在身份建构中的自主性与专业性,但整体身份薄弱反映出新闻价值共识的缺失;公众凭借新媒体赋权参与体育议题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行为与媒体报道方式,但即便如此,舆论影响力小、大量非理智言论等问题仍反映出公民身份建构处在起始阶段。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在研究国羽消极比赛事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身份建构问题基础上,探讨三大主体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势。体育管理部门在公共关系上应更为主动,通过尝试新制度或新技术,以信息服务者的身份尝试舆论引导;体育媒体应在充分竞争中探寻严肃的新闻价值共识,并建构“社会公器”的整体身份以平衡社会权力;而公众须不断培育理性态度与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以维护公共利益;三者作为体育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应建立起常态化的协商对话机制,认可并监督对方的权力与利益,减少身份相互适应过程中的社会成本损耗,实现体育系统的和谐稳定运行。
【关键词】:消极比赛 身份建构 体育部门 体育媒体 公民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5
  • 1.1 研究缘起11-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意义13-15
  • 1.3.1 时代意义13-14
  • 1.3.2 理论意义14
  • 1.3.3 现实意义14-15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15-23
  • 2.1 关于公共危机的研究15-17
  • 2.2 关于体育公共危机的研究17-18
  • 2.3 关于国羽消极比赛事件的研究18-20
  • 2.4 关于身份建构的研究20-23
  • 3 研究设计23-31
  • 3.1 研究对象23-24
  • 3.2 研究思路24
  • 3.3 研究方法24-25
  • 3.3.1 文献资料法25
  • 3.3.2 案例分析法25
  • 3.3.3 内容分析法25
  • 3.3.4 数据统计法25
  • 3.4 中心问题25-26
  • 3.5 核心概念阐述26-31
  • 3.5.1 身份/认同26-30
  • 3.5.2 社会建构理论30-31
  • 4 分析与讨论31-85
  • 4.1 国羽消极比赛事件概述31-39
  • 4.1.1 时代语境31-33
  • 4.1.2 多元性质分析33-34
  • 4.1.3 传播态势与议题演变34-38
  • 4.1.4 曝光率与影响力38-39
  • 4.2 体育管理部门:身份危机与转型方式39-51
  • 4.2.1 背景:体制内外的双重因素39-42
  • 4.2.2 现状:身份建构行为效度不一42-46
  • 4.2.3 转型:技术、制度与理念建设46-51
  • 4.3 体育媒体系统:身份重构与社会价值51-67
  • 4.3.1 现象:关于体育文化的辩论52-57
  • 4.3.2 技术:新媒体对身份的影响57-63
  • 4.3.3 理念:整体身份与社会公器63-67
  • 4.4 公众议题参与:身份认同与公民意识67-80
  • 4.4.1 方式:技术赋权与公众参与68-71
  • 4.4.2 特例:个体与集体身份的平衡71-77
  • 4.4.3 反思:私人力量与公共利益77-80
  • 4.5 各主体身份建构关系与趋势探讨80-85
  • 4.5.1 身份建构不当导致的关系失衡80-82
  • 4.5.2 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82-85
  • 5 结论与建议85-89
  • 5.1 结论85-86
  • 5.2 建议86-88
  • 5.3 局限性88-89
  • 致谢89-91
  • 参考文献91-96
  • 附录96-100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考金;刘瑞清;张翠娥;;妇女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妇女身份建构中的运作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黄漫;;在希望之乡的身份探寻——解读《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的文化身份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韦慧民;刘洪;;职场身份建构及其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05期

4 刘丽娟;;休闲娱乐:身份区隔及建构的导航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陈开富;;奥巴马与“美国梦”及黑人身份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梁本斌;;对话基础之上的身份建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李红燕;;《希望之乡的莫娜》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战[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封宇;;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10 阳运清;;功能文体学视角下《喧嚣与骚动》中人物的身份建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辉宇;日本的自我认知与身份建构[N];学习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王p鷓,

本文编号:794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94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