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李发彬抓举及其专项辅助练习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2:42

  本文关键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李发彬抓举及其专项辅助练习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抓举 辅助动作 高抓 膝上抓 宽速拉


【摘要】:现代举重运动开始于18世纪的欧洲。后来,第一届雅典奥运会把举重列为比赛项目之一。上海是我国现代举重运动产生的地方。1929年,上海精武体育会设置了一副铁制杠铃供人们练习,由此拉开了正式开展近代举重运动的序幕。尽管我国举重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到70年代,我国举重一跃成为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此后,举重运动成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最近几年,我国的这种优势正被减弱,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举重的方方面面,以期继续保持举重项目的传统优势地位。本文是对抓举及其部分常用专项辅助练习动作进行的研究,查阅近几年关于抓举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抓举技术的诊断方面,而对抓举的辅助练习动作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高抓、膝上抓和宽速拉练习动作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对李发彬的抓举及其部分常用专项辅助练习动作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创新性。本研究采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举重训练实时评价系统”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李发彬在集训期的技术动作及其辅助动作训练进行记录,通过分析这三种常用专项辅助练习动作中相关特征阶段和时刻的杠铃加速度、速度、高度、有效力、做功和功率等基本动作要素的数据,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这些专项辅助练习动作的理解、认识,为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这些练习动作为提高抓举成绩、改善抓举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该运动员在抓举、高抓过程中前发力阶段表现出作用时间长而提拉距离短的用力特点;该运动员在抓举、高抓过程中后发力阶段符合爆发力原则的作用时间短运动距离长的用力特点。该运动员的高抓练习动作对于形成较合理的最大发力高度还有一定差距,膝上抓和宽速拉练习动作对于形成较合理的最大发力高度有较好的表现。该运动员的高抓和膝上抓练习动作对于发展各阶段的人对单位重量的杠铃的爆发能力有较好的表现,对于发展惯性上升阶段的杠铃上升高度有较好的表现,对于发展支撑杠铃时的支撑意识和支撑能力有较好的表现,但膝上抓练习过程中在高度最大时出现下拉杠铃的情况,这对于形成合理的技术动作不利。该运动员的高抓练习动作对于发展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有较好的表现,但对于发展各阶段的提拉力量还有一定差距;该运动员的膝上抓练习动作对于发展后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提拉力量和平均速度有较好的表现;该运动员的宽速拉练习动作对于发展后发力阶段的提拉力量和平均速度有较好的表现,对于发展惯性上升阶段的提拉力量也有较好的表现,但对于发展后发力阶段的杠铃上升高度和惯性上升阶段的平均速度还有一定差距。该运动员的高抓、膝上抓练习动作对于发展杠铃加速度最大时的杠铃加速度、速度最大时的杠铃速度和高度最大时杠铃的高度有较好的表现;该运动员的宽速拉练习动作对于发展杠铃加速度最大时的杠铃加速度有较好的表现,但对于发展速度最大时的杠铃速度和高度最大时杠铃的高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抓举 辅助动作 高抓 膝上抓 宽速拉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4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 选题依据11
  • 2 综述11-23
  • 2.1 举重的概述11-14
  • 2.1.1 举重的起源与发展11-13
  • 2.1.2 举重的项目特点13-14
  • 2.2 抓举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14-23
  • 2.2.1 抓举的运动学研究14-18
  • 2.2.2 抓举的动力学研究18-20
  • 2.2.3 抓举的肌电学研究20-23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7
  • 1 研究对象23
  • 2 研究方法23-27
  • 2.1 文献资料法23
  • 2.2 专家访谈法23-24
  • 2.3 影像测量法24-25
  • 2.4 逻辑分析法25
  • 2.5 数理统计法25-27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7-53
  • 1 各动作描述及其阶段划分27-30
  • 1.1 抓举与高抓27-28
  • 1.2 膝上抓28-29
  • 1.3 宽速拉29-30
  • 2 各阶段部分指标研究30-48
  • 2.1 各阶段时间及高度比较与分析30-37
  • 2.2 各阶段杠铃的平均加速度比较与分析37-38
  • 2.3 各阶段人对单位重量的杠铃的有效功比较与分析38-42
  • 2.4 各阶段杠铃的平均速度及人对杠铃的有效作用力比较与分析42-46
  • 2.5 各阶段人对单位重量的杠铃的平均功率比较与分析46-48
  • 3 各时相指标研究48-53
  • 3.1 杠铃加速度最大时48-49
  • 3.2 杠铃速度最大时49-50
  • 3.3 杠铃高度最大时50-52
  • 3.4 支撑杠铃时52-53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53-55
  • 1 结论53
  • 2 建议53-55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55-57
  • 1 创新55
  • 2 不足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3
  • 个人简历表63-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宗友;切尔诺梅尔金197.5kg抓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2 王宗勇;对抓举预备提铃技术动作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3 王健;sEMG信号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0年04期

4 马文广;从竞技体育的本质看运动训练的规律性——“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的再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9期

5 钱光鉴;;论成功率在举重比赛中的决定性作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817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17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