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综合干预运动减肥以及普通运动减肥两种不同模式下,采用有氧耐力运动训练、抗阻训练等训练方法,观察两种不同运动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体内抗氧化物的影响,分析两种模式对机体抗氧化机制的影响,为制定高效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肥胖女大学生24人,年龄为20.42±1.02岁,体脂百分比为35.63±4.29,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实验组是综合干预运动减肥模式组。对照组是普通运动减肥模式组,两组按照运动计划进行一周6天的运动训练,共计8周。记录受试者每日饮食情况,对实验组饮食记录计算其摄入热量,要求每天热量限制在“每日摄入总热量”负500±60ka1水平上,(每日摄入总能量=个人标准体重×中体力劳动单位体重热能供应量)对照组饮食不进行要求,自己进行选择和控制。通过Inbody720身体成分仪测试身体成分,通过三维人体扫描系统测试身体围度,采集静脉血使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0)、一氧化氮合酶(N0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所有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项指标干预前后变化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经过8周训练后,从身体成分方面分析,两组受试者的体重、体脂百分比、BMI、体脂肪、内脏脂肪测试指存在显著性差异。(2)从身体围度方面分析,对照组的颈围和腰臀比明显下降;实验组的颈围、胸围、左上臂围度、右上臂围度、大腿围左、大腿围右以及腰臀比在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明显下降。(3)从抗氧化能力方面分析,两组受试者SOD、GSH-Px、NOS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NO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综合干预运动减肥模式组对于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身体围度以及抗氧化能力优于普通模式运动减肥组,因此肥胖人群可选择综合干预模式下的运动方式进行有效地减肥。
【关键词】:综合干预 肥胖 身体形态 抗氧化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1
- 1.1 选题依据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2 文献综述11-16
- 2.1 肥胖的严峻性11-12
- 2.2 肥胖的判断方法12-13
- 2.3 综合干预模式减肥的优越性13
- 2.4 肥胖与氧化应激13-16
- 2.4.1 过度氧化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4-15
- 2.4.2 运动对氧化应激的影响15-16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6-19
- 3.1 研究对象16-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2.1 仪器和试剂17
- 3.2.2 干预方案17-18
- 3.2.3 指标检测18-19
- 3.3 统计学分析19
- 4 研究结果19-25
- 4.1 身体成分的差异分析19-22
- 4.3 身体围度差异分析22-24
- 4.4 血液指标的差异分析24-25
- 5 分析与讨论25-32
- 5.1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26-28
- 5.1.1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体重、BMI的影响26-27
- 5.1.2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体脂肪、内脏脂肪、体脂百分比的影响27
- 5.1.3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骨骼肌、去脂体重的影响27-28
- 5.2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围度的影响28-29
- 5.2.1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颈围、胸围、上臂围度的影响28-29
- 5.2.2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大腿围度、腰臀比的影响29
- 5.3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29-32
- 5.3.1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GSH-Px的影响29-30
- 5.3.2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SOD、MDA的影响30-31
- 5.3.3 不同减肥模式对肥胖女大学生NO、NOS的影响31-32
- 6 结论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37
- 附录37-41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成;刘跟平;;身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方法[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徐守清;郑剑勇;;中老年教职工身体成分调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东良;张胜林;汪洋;于春玲;;运动员身体成分评定方法及调控的医务监督[J];甘肃科技;2009年01期
4 刘秀珍;韩冠宙;洪峰;;安徽省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健康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禾,魏国;身体成分组成与肥胖的判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亿中;李丰黔;陆琼芝;雷鸣枝;屈杰;;怀化市成年人身体形态与身体成分的调查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王迦;李伟;;体操 技巧运动员身体成分测算方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8 李小唐;张胜林;王东良;;兰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身体成分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2011年04期
9 杜萍;;甘肃省城镇非体力人群成年人身体成分研究[J];甘肃科技;2009年11期
10 唐凤成;;低强度力量训练对肥胖女生身体成分的影响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霞;姜明;;健步走对老年女性肥胖人群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2 何辉;熊开宇;;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变化特征分析[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3 高红;杨则宜;王启荣;周丽丽;许葆华;乔丽;黄园;尤玲华;韩照歧;关素芹;秦美芹;刘卫东;;体成分测试仪应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员身体状态的评估研究[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金晶;庄洁;陈佩杰;;三种测试人体身体成分方法的比较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5 郑维;赵晔;;20~35岁年龄段健康男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李红娟;陈乐琴;张春艳;范超群;;成年女性身体成分与有氧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7 何辉;熊开宇;;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变化特征分析[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矫镇红;张松林;;高校女教师身体自尊与身体成分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9 杨丹;佟海青;汪蕾;李依璇;;体育院校中年知识分子运动方式与身体成分的调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齐玉刚;黄津虹;高伟;桂海辰;高飞;;大学生身体成分等指标现状分析及二十年变化趋势[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红;肥胖新标准引发“身体成分分析”热潮[N];中国质量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叶华 通讯员 胡晶珊;科学健身 刻不容缓[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梦舒;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身成分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亚捷;北欧式行走对糖尿病前期脂肪肝的绝经后女性身体成分及肌力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3 杨晓军;动感单车对不同年龄段中年人下肢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影响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4 史天娇;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5 严慧琳;小学男生身体成份与形态发育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张春艳;40岁以上女性身体成分与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张栓;新疆维汉大学生身体成分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博;短期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身体成分和性激素的影响[D];沈阳体育学院;2013年
9 张弛;青春后期大学生身体成分变化特征及影响体脂含量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罗婕;舍宾运动对职业女性身体形态及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0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3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