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世锦赛”中外女排技术运用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2:22
本文关键词:第十七届“世锦赛”中外女排技术运用效果研究
【摘要】:经过数天的鏖战,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于2014年10月13号在意大利的米兰落下帷幕,中国女排在郎指导的带领下,女排姑娘们一路过关斩将,虽然决赛中遗憾的输给了劲敌美国队,但是这是近四届女排世锦赛中中国队取得的最好成绩,女排姑娘在比赛中表现的可圈可点,不仅展现出的均衡攻防的技术特点、也将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女排再次站在世界女排的第一集团。在整个系列赛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半决赛逆转意大利队,最终亚军的好成绩也给处于低迷期的中国女排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中国女排以及与赛队在此系列赛中的主要攻防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跟与赛队相比,中国队平均年龄仅为23.29(y),是几支队伍当中年纪最小的,年龄上的特点在本届比赛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敢打敢拼、速度快、体能好;但也暴露出心理承受能力差、比赛经验不够丰富和比赛稳定性低等一系列的不足。2.中国队在发球这一技术环节整体处于劣势,不管是发球成功率还是发球直接打分能力跟与赛队相比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准;中国队原地发球的比重较大;中国队跳发飘球的能力跟与赛队相比有较大差距。3.中国队在接发球和接扣球这两个环节中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接发球这一环节,稳定的接发球为组织进攻提供保障。4.强攻是中国队的软肋,使用率和得分能力都偏低;快攻是中国队喜欢也擅长使用的战术,无论是使用次数还是每局得分都优于与赛队,更重要的是中国队将失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后排进攻可以丰富进攻战术体系,中国队在本届比赛中后排进攻效果非常理想,后排进攻的得分率达到50%,每局平均可以依靠后排攻拿到1.89分。5.本届世锦赛中,中国队有效拦网率和次数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在控制失误方面做的不够好。针对以上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1.在选材和后期训练方面重视力量素质和身体对抗方面的因素,同时抓住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练习。2.通过平时训练和比赛,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训练,增加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和比赛经验。3.加强基本技术的练习,尤其是发球技术环节,增加发球方式和落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适当增加跳发球的练习。4.通过增加力量练习和培养自信心的办法,加强运动员强攻技术环节的练习,鼓励运动员选择和使用,丰富战术体系。5.在保持后排进攻成功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后排进攻次数,丰富进攻战术体系的多样性和选择性。6.细化拦网技术环节的练习,在针对性拦网和控制失误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女排 世锦赛 技术 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14
- 1.1 世界女排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11
- 1.1.1 个人能力全面;更高、更大11
- 1.1.2 技战术多样、攻守平衡11
- 1.2 中国女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1-13
- 1.2.1 中国女排的发展现状11-12
- 1.2.2 关于中国女排发展趋势及对策的研究12-13
- 1.3 关于中外女排进攻技术的相关研究13-1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6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6
- 2.2.1 文献资料法14
- 2.2.2 专家访谈法14
- 2.2.3 录像观察法14-15
- 2.2.4 数理统计法15
- 2.2.5 逻辑法15-16
- 3 结果与分析16-31
- 3.1 中外女排队员基本情况对比分析16-18
- 3.2 中外女排技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18-31
- 3.2.1 中外女排比赛结果对比分析18
- 3.2.2 中外女排队员发球效果对比分析18-19
- 3.2.3 中外女排发球方式对比分析19-21
- 3.2.4 中外女排队员接发球(一传)技术环节对比分析21-22
- 3.2.5 中外女排队员接扣球技术环节对比分析22-25
- 3.2.6 中外女排队员二传对比分析25-26
- 3.2.7 中外女排队员扣球对比分析26-29
- 3.2.8 中外女排队员拦网对比分析29-31
- 结论与建议31-33
- 参考文献33-36
- 附录36-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展更豪;顾圈良;;对中国女排在第28届奥运会排球赛上的技术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高松龄;;第27、28届奥运会女排运动员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梁希;;从2009年女排亚锦标赛看中国女排实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2期
4 李毅钧;孔祥平;;2006年第15届世锦赛中外女排进攻技战术效果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屈东华;试论竞技排球运动的主要制胜因素及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6 姚辉波;;第15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后中国女排发展道路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凌文杰;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排球运动改革现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贺峰;彭杰;;从第13届亚洲女排锦标赛看亚洲女排的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9 郝招;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启示[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仵晓民;;浅析2008年奥运会中国女排新老队员配备结构[J];中国市场;2008年26期
,本文编号:837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3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