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注意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注意机制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 返回抑制 选择性注意 优先注意效应
【摘要】:注意(Attention)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语,而在心理学领域中它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类行为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在运动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运动员注意中的返回抑制现象和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为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以及比赛提供实证依据。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无关刺激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是注意进行快速转移并聚焦的基础。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它是空间选择性注意的一种抑制现象,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返回抑制和选择性注意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注意机制。本研究分别采用了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以环境主导注意型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上的差异,对运动员的注意特点和机制有了更好的了解。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主导注意型大学生运动员选择性注意能力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能够快速对目标刺激进行识别并做出判断,还能迅速调整注意焦点,进行注意转移,避免注意的损失,在多信息整合加工能力上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两组被试都受到分心刺激数量、SOA水平和线索有效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随着分心刺激数量增加,被试反应时也逐渐加大;SOA的时间越短,被试反应时间越长;被试在有效线索下的反应明显优于无效线索。(2)环境主导注意型大学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不同。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返回抑制能力,他们返回抑制容量明显大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能在较快时间内出现返回抑制特征,返回抑制持续时间较长。
【关键词】: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 返回抑制 选择性注意 优先注意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前言9-11
- 2 问题的提出11-31
- 2.1 注意研究的理论背景11-19
- 2.1.1 注意的概述11-12
- 2.1.2 注意的类型12-13
- 2.1.3 注意研究的常用范式与方法13-19
- 2.1.3.1 线索提示范式14-15
- 2.1.3.2 搜索范式15-16
- 2.1.3.3 过滤范式16
- 2.1.3.4 多重作业范式16-17
- 2.1.3.5 电生理学研究方法17-19
- 2.2 注意的研究现状19-27
- 2.2.1 注意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19-20
- 2.2.2 注意认知机制的研究现状20-22
- 2.2.3 运动领域的注意研究现状22-27
- 2.2.3.1 国外运动领域的注意研究现状23-24
- 2.2.3.2 国内运动领域的注意研究现状24-27
- 2.3 研究中涉及的注意问题27-30
- 2.3.1 选择性注意27-28
- 2.3.2 返回抑制28-29
- 2.3.3 选择性注意和返回抑制的关系29-30
- 2.4 研究内容、对象及假设30-31
- 3 研究方法31-41
- 3.1 文献综述法31
- 3.2 专家调查及访谈法31
- 3.3 实验研究31-41
- 3.3.1 实验一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实验研究31-36
- 3.3.1.1 实验目的31
- 3.3.1.2 实验被试31-32
- 3.3.1.3 实验仪器与材料32
- 3.3.1.4 实验设计32
- 3.3.1.5 实验过程32-33
- 3.3.1.6 研究结果33-35
- 3.3.1.7 分析和讨论35-36
- 3.3.2 实验二运动员返回抑制实验研究36-41
- 3.3.2.1 实验目的36-37
- 3.3.2.2 实验被试37
- 3.3.2.3 实验仪器和材料37
- 3.3.2.4 实验设计37
- 3.3.2.5 实验过程37-38
- 3.3.2.6 研究结果38-40
- 3.3.2.7 分析和讨论40-41
- 4 综合讨论41-44
- 4.1 本研究的训练学意义42-43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43-44
- 4.2.1 研究的创新之处43
- 4.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44
- 5 研究结论44-45
- 5.1 选择性注意实验结论44
- 5.2 返回抑制实验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2
- 附录52-53
- 附录一 被试基本情况登记表52
- 附录二 实验指导语52-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梅;天津市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和专业队运动员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贵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3 陈玉霞;;大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大学生辨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汪莹;李建设;陈传锋;;大学生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01期
5 唐金香;;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金萍;徐问宇;;微博对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里克 ,约翰逊 ,周桂庆;当好一名教练员[J];江苏体育科技;1985年06期
8 孙兴岱;对训练1500米跑大学生运动员的体会[J];山东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9 徐敖齐;;新形势下高校运动员的管理特点[J];贵州体育科技;1995年01期
10 吕晶红;;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姜媛;;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文增;魏忠凤;;大学生运动员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谭新莉;;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段红杰成才因素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庄永达;郑建岳;;大学生运动员的压力源及其应激水平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黄敏芳;范平;张贝;;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李海玲;褚跃德;;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注意偏向机制的眼动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吴颖;姜媛;;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特点:情绪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吴玉华;肖桃芳;陈俊青;;大学生运动员400米、800米短期训练的实践与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9 姜媛;沈歌帆;;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赵飞;殷小川;;大学生运动员完美主义问卷测量维度构想[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有286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伟;大学生运动员赛场外也需高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李小伟邋赖红英;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侯珂珂;“大学生运动员”何时姹紫嫣红[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薛原;交流比金牌更重要[N];人民日报;2011年
6 ;深圳市市长许勤的邀请致辞[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记者 马波 魏_g 赵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津隆重开幕[N];天津日报;2012年
8 本报综合;奥运会大学生运动员的另一个愿望[N];科技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贺林平;青春 开放 创意 绿色[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李小伟;教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湛超军;中、美大学生运动员灵敏性及其相关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邹月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尹从刚;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源;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注意机制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沈光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贡献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何文文;大学生运动员竞赛压力应对过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4 张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5 江宇红;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张星宇;南京市特招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温晓辉;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鹏;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运动中特质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郭娜;影响高校大学生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的因素特征及训练[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赵英俊;中外大学生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成绩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7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3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