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研究
【摘要】:以吴蕴瑞为主要代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其最大贡献在于将自然主义体育理论引入中国,使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得以普及和推广。笔者主要以吴蕴瑞的相关作品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推理法、专家访谈法,对吴蕴瑞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具体内容、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1)西方教育理念的强势传入与近代中国政府学习西方教育体制为吴蕴瑞接触现代体育提供可能;(2)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为吴蕴瑞走上体育之路提供动力;(3)吴蕴瑞自身努力因素——麦克乐的引导、威廉士的培养与欧洲游学经历、归国之后在国内从事的教育实践工作,最终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身心合一”的体育哲学观;提出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科学观;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注重体育道德教育;强调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张“普及现代体育”;提出了体育师资培养要结合社会需要的观点;重视“女子体育”和“儿童体育”。上述七大思想组成了吴蕴瑞相对完整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1)有助于正确理解学校体育“身心和谐”发展观;(2)为拓展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依据;(3)为深入探究学校体育科学性提供参考;(4)有助于开拓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思路;(5)有助于强化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价值:(6)有利于挖掘游戏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关键词】:吴蕴瑞 体育家 体育思想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研究方法9-10
- 1.2.1 文献资料研究法9-10
- 1.2.2 逻辑分析法10
- 1.2.3 专家访谈法10
- 1.3 研究评述10-18
- 2 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18-22
- 2.1 时代背景18-19
- 2.2 文化背景19-20
- 2.3 个体背景20-21
- 2.4 小结21-22
- 3 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22-36
- 3.1 强调“身心合一”的体育哲学观22-23
- 3.2 提出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科学观23-29
- 3.2.1 吴蕴瑞的《运动学》专著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学术化的道路26-27
- 3.2.2 吴蕴瑞的《体育原理》专著指明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27-29
- 3.2.3 吴蕴瑞的《体育教学法》专著为我国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29
- 3.3 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注重体育道德教育29-30
- 3.4 强调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作用30-31
- 3.5 主张“普及现代体育”31-32
- 3.6 提出了体育师资培养要结合社会需要的观点32-34
- 3.7 重视“女子体育”和“儿童体育”34-35
- 3.8 小结35-36
- 4 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36-46
- 4.1 有助于正确理解学校体育“身心和谐”发展观36-37
- 4.2 为拓展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依据37-38
- 4.3 为深入探究学校体育科学性提供参考38-39
- 4.4 有助于开拓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思路39-42
- 4.5 有助于强化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价值42-43
- 4.6 有利于挖掘游戏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43-44
- 4.7 小结44-46
- 5 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的局限性46-47
- 6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忠山;徐洪浪;;试析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张慧春,范国梁;文革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史学研究现状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吴晓红,梁启雄,赵静生;百年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成就和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建民;学校体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6 蔡士凯,胡邦晖;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理性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刘重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阶段的走势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赖荣亮;;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走向展望21世纪学校体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6期
9 张兆才,谭震皖,洪卫星;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付强;;新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管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屈杰;张慧春;龙佩林;;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刘东波;;人文奥运理念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启示[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李少铎;许同海;;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与变迁[A];第十六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一军;新中国60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古雅辉;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晓红;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袁诗哲;吴蕴瑞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洁;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和发展的人文社会学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6 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康娜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嬗变及其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彭伟家;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对体育课程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飞;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婷;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0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4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