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六种研究方法分别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从上海市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四种模式(少体校模式,俱乐部模式,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体教结合”模式)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生源,运动等级、年限,选材,文化课学习,场地器材设施,经费、医疗保障以及竞赛等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研究内容,仔细地做到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延伸至全方位的探讨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和情况。结合结果,分析影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因素,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基础上推动和深化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整个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分为少体校模式、俱乐部模式、体育传统项目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如今并存。少体校模式注重运动训练和技能的培养,集中一体化,技术性强、专业性强,主要是为国家输送青少年的优秀专业排球运动员。而其余三种模式的培养则是以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校体育与业余训练有机结合。2、运动员的年龄与运动年限呈正比关系,运动成绩越高,运动等级就越高。少体校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更注重技能和体能的培养,对待文化课成绩的重视度没有其他三种模式那么高。而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则是关注学习和训练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3、上海市竞技排球教练员的运动经历较为丰富,基本都有市队级别运动经历。教练员的年龄与执教年限呈正比的关系。少体校模式的教练员专业化程度较高,在专业技能上有较强的能力,学历及文化程度相对较弱。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中的教练员总体年龄都处于中年化,缺乏高学历的教练员,没有年轻教练的注入,趋向于老龄化,出现断层的现象。1.4影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有运动员的生源稀缺;家长支持程度不够;教练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不够;学训矛盾依旧存在:经费资源缺乏多样化。
【关键词】:上海市 排球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6
- 2.1 概念界定13-15
- 2.1.1 排球后备人才概念的界定13
- 2.1.2 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13-14
- 2.1.3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14-15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25
- 2.2.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15-22
- 2.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22-25
- 2.3 先前研究的不足25-26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6-28
- 3.1 研究对象26
- 3.2 研究方法26-28
- 3.2.1 文献资料法26
- 3.2.2 问卷调查法26-27
- 3.2.3 专家访谈法27-28
- 3.2.4 数据统计法28
- 3.2.5 比较分析法28
- 3.2.6 逻辑分析法28
- 4 结果与分析28-68
- 4.1 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运动员现状30-46
- 4.1.1 运动员的年龄、年限和等级30-33
- 4.1.2 运动员的参与动机33-35
- 4.1.3 运动员的训练35-39
- 4.1.4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39-43
- 4.1.5 运动员的竞赛43-45
- 4.1.6 运动员的管理45-46
- 4.2 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现状46-61
- 4.2.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和执教年限47-49
- 4.2.2 教练员的学历和职称49-51
- 4.2.3 教练员运动经历和来源51-53
- 4.2.4 教练员的选材方式、依据和指标53-56
- 4.2.5 教练员的科研与培训56-58
- 4.2.6 后勤保障58-61
- 4.3 影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61-65
- 4.3.1 运动员的生源稀缺61-62
- 4.3.2 家长支持程度不够62-63
- 4.3.3 教练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不够63
- 4.3.4 学训矛盾依旧存在63-64
- 4.3.5 经费资源缺乏多样化64-65
- 4.4 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65-68
- 4.4.1 完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65
- 4.4.2 坚持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协调学训矛盾65-66
- 4.4.3 优化教练员的素质,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66
- 4.4.4 强化专业经费投入机制,吸纳多元化资金渠道66-67
- 4.4.5 完善相关政策的保障机制67
- 4.4.6 加强运动损伤和预防67-68
- 5 结论68-69
- 附录169-74
- 附录274-80
- 附录380-81
- 参考文献81-85
- 后记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国正,许瑞勋;我国普通高校竞技排球队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承磊;戴永冠;;广东竞技排球市场化运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1期
3 吴嘉毅;冯奇荣;;释析竞技排球隐性技术的优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10期
4 梁依丽;;浅析竞技排球多元化的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董太原;;论我国竞技排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9期
6 谭刚;;论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发展和娱乐排球的复兴[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03期
7 黄绵成;轩永昌;钱升;罗马;任俊霞;;四川竞技排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王正宝;黄坤;;我国竞技排球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才智;2011年34期
9 杨大本;;论技术链在竞技排球中的价值地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国翠娟;;竞技排球比赛技术制胜要素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建;丁海勇;;山东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佘敏克;周俊芬;潘年丽;许明荣;王安翔;徐正旭;;少年男排弹跳力训练数字监控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马成顺;隋远杰;刘凯;王超;张海珊;;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核心力量训练”实践研究[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明;张U,
本文编号:884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8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