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广州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3:04

  本文关键词:广州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区体育公园 使用后评价 评价因素 二沙岛体育公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提升,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对运动健身、休闲游憩、邻里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体育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现今能为人们提供体育休闲的公益性公共空间主要有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然而一方面这些公共空间不是专门为体育休闲服务的,从而影响人们的体育休闲质量;另一方面其现有的体育休闲场所供不应求,无法满足人们对运动场所的诉求。针对人们对户外运动场所的强烈诉求与现状场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珠海市于2012年率先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创建新型社区体育公园,不仅为市民打开了亲近自然的便捷空间,而且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之后,广东省政府提出以珠海市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为示范,在全省推广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并且已经着手在粤东西北地区试点建设。现状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社区体育公园,然而其建设和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居民对其是否满意?现阶段有必要对已建成的社区体育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因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主要运用使用后评价方法探讨社区体育公园的基本使用情况和居民满意度,从而找出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其使用的主导因素,这对建设出符合市民真正需求的社区体育公园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社区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社区体育公园的特征、分类和使用后评价进行论述,并探索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的评价方法,以广州二沙岛体育公园为案例,对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动态、特征及分类进行剖析,接着论述了使用后评价的概念、发展历程,并介绍使用后评价的5种主要范式、10种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价因素构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探讨了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然后以广州市二沙岛体育公园为案例,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实地预调研等方式确定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的评价因子,并对实地深入调研,通过观察法、访谈法以及网络评价法等方式了解二沙岛体育公园的基本使用情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使用后评价所需数据并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发现:(1)人们对广州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的总体评价较好,但部分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2)当游客的年龄或学历各不相同时,评价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游客的来源或性别各不相同时,其对公园的评价结果较一致。论文将使用者的需求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相结合,确定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因素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了解社区体育公园投入使用后的情况,包括社区体育公园的使用群体特征、公园使用特征以及人们的满意情况。从中找出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公园优化建议以及使用后评价在社区体育公园中的运用建议,期望能为未来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管理以及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社区体育公园 使用后评价 评价因素 二沙岛体育公园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20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6-17
  • 1.1.1 研究背景16
  • 1.1.2 研究目的16-17
  • 1.1.3 研究意义17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7-20
  • 1.2.1 研究对象17-18
  • 1.2.2 研究内容18-19
  • 1.2.3 研究方法与框架19-20
  • 第二章 社区体育公园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20-30
  • 2.1 体育公园概述20-24
  • 2.1.1 体育公园的定义20
  • 2.1.2 体育公园的分类20-22
  • 2.1.3 体育公园的特点22
  • 2.1.4 体育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22-24
  • 2.2 社区体育公园概述24-26
  • 2.2.1 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动态24-25
  • 2.2.2 社区体育公园的特征25-26
  • 2.2.3 社区体育公园类型26
  • 2.3 社区体育公园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26-28
  • 2.4 小结28-30
  • 第三章 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实践30-43
  • 3.1 使用后评价的意义30
  • 3.2 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的必要性30-31
  • 3.3 POE的发展历程31
  • 3.4 使用后评价的主要范式和研究方法31-35
  • 3.4.1 主要范式31-33
  • 3.4.2 研究方法33-35
  • 3.5 评价因素构建35-40
  • 3.6 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步骤40-41
  • 3.7 小结41-43
  • 第四章 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设计43-52
  • 4.1 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方法43-46
  • 4.1.1 调研方法43-45
  • 4.1.2 数据分析方法45-46
  • 4.2 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过程46-51
  • 4.2.1 社区体育公园评价因素的选择46-50
  • 4.2.2 调研问卷设计50-51
  • 4.3 小结51-52
  • 第五章 广州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基本使用情况52-73
  • 5.1 二沙岛体育公园概况52-58
  • 5.2 网络评价统计分析58-61
  • 5.3 行为观察分析61-70
  • 5.3.1 参与性观察记录61-62
  • 5.3.2 行动观察记录62-66
  • 5.3.3 行为痕迹观察记录66-70
  • 5.4 访谈调研分析70-71
  • 5.4.1 对公园使用者的访谈70
  • 5.4.2 对公园管理维护者的访谈70-71
  • 5.5 小结71-73
  • 第六章 广州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73-103
  • 6.1 问卷发放情况73
  • 6.2 游客基本情况73-75
  • 6.3 公园使用情况75-81
  • 6.4 满意度情况81-101
  • 6.4.1 整体满意度分析81-92
  • 6.4.2 不同属性群体的满意度差异分析92-101
  • 6.5 二沙岛社区体育公园优化建议101
  • 6.6 小结101-103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03-107
  • 7.1 主要结论103-105
  • 7.2 研究创新105-106
  • 7.3 不足与展望106-107
  • 参考文献107-109
  • 附录109-1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9-120
  • 致谢120-121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研;重视社区体育 扫除封建迷信[J];体育文史;2000年04期

2 葛文,张芸;试论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王蒲,苗大培,余丽华,晓敏;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J];体育文史;2001年01期

4 顾渊彦,何元春;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2001年02期

5 高维岭;进入新世纪,抓住新机遇,实现我省社区体育跨越式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6 陈雁杨;香港社区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郝斌,刘安清,甘宏玲;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8 马雪蓉;浅析社区体育[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吴树斌,李建国;澳门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青;《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秉全;;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谢云;;体育赛事筹办对我国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影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诚;龚浩;;武汉市社区体育资源联动共享的策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建磊;;公民参与视角下构建社区体育公共决策体系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荑;;运用新兴媒体发展社区体育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阮云龙;王凯珍;王晓云;白建茹;;海淀区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王晓云;王凯珍;彭圣堂;阮云龙;;中国社区体育15年研究综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武 宋雅君;社区体育工作若干思考[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柴葳;社区体育要把目光投向青少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蒋亚明;健全组织网络 发展社区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卢苇;社区遍开体育花[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黄维;社区体育得了几颗星[N];中国体育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金霞;网格化管理社区体育显成效[N];中国体育报;2014年

7 记者 谢小芬;自治区政协委员对我市社区体育工作进行调研[N];桂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江正茂;天津社区体育为何如火如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记者 杨炳珑;社区体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N];中国社会报;2001年

10 记者 张乐年 平萍;全国社区体育代表聚上海[N];中国体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会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宋秀丽;新农村社区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周绪栋;对济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美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元;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郑雪莲;延安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曲效妮;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视野下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琼;上海市闵行区“十二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劲;社会转型视野下的上海社区体育困境与发展路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邢树营;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社区体育的促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0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00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