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7:18
本文关键词: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逐步更新,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瑜伽正以其与众不同的锻炼方式在健身场所中受着广大会员的追捧,由于瑜伽运动在我国推广的时间较短,在十堰市这样的三线四线城市更是在摸索前进,对于瑜伽项目的开展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多地方都有待改善。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本文中结合运用,调查分析了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项目的开展现状。本次调查从健身场所的管理者、瑜伽教练员、瑜伽会员,并力图全面深入的了解十堰市城区健身俱场所瑜伽项目的开展状况,从而去总结瑜伽在十堰市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横向对比分析类似十堰市这样的中西部三线四线城市瑜伽项目开展的状况,并从中挖掘瑜伽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总结找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十堰市城区2家舞蹈室、6家瑜伽会馆、8家健身俱乐部的瑜伽课极受会员欢迎,市场效益普遍较好。2、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管理者(经营者)纳入瑜伽项目、开设瑜伽课程是因为:会员需要、扩大市场目标人群、增强竞争、社会流行趋势。3、十堰市城区舞蹈室、瑜伽会馆、健身俱乐部的瑜伽教练年轻化现象严重,兼职教练成为主流,持续进修学习的较少,资格证书杂乱。4、十堰市城区舞蹈室、瑜伽会馆和健身俱乐部的瑜伽会员多为女性、年龄集中在20至50岁;习练目的是减肥瘦身、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灵活性、放松身心。练习时间不定、且习练的次数极不确定。5、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开展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管理者(经营者)以利益为重;对瑜伽的认知不足,经营手段不尽合理。对十堰市瑜伽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教练员以及广大会员提出以下建议:1、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应更加深入的去了解瑜伽的本质及其内涵。2管理者(经营者)应从各个方面出发去权衡,聘用资深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瑜伽教练,并多调动、激发瑜伽教练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强调责任感。3、健身场所应进一步完善瑜伽练习场地的硬件设施条件和管理制度。4、各健身俱场所之间应加强合作、促进交流,争取做到互利共赢,降低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5、教练员要不断的深入培训进修,更要认清找准专业的机构,深入学习探索瑜伽精髓、获得有效的资格证书。6、会员也需对瑜伽本质有深入的认知,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杂志期刊、专业书籍、瑜伽场所的宣传等方式去获得瑜伽相关知识。7、逐步扩大各场所瑜伽项目的兼容性,增加瑜伽的认知度、普及性。8、努力做到促进经济增长与瑜伽的推广协调、有序的发展,打造良性市场竞争环境,互赢互利。
【关键词】:十堰市 健身场所 瑜伽 开展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3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选题依据11-13
- 2 文献综述13-20
- 2.1 关于瑜伽理论的研究13-15
- 2.1.1 瑜伽的本质与内涵13-14
- 2.1.2 瑜伽的功效14-15
- 2.2 国外有关瑜伽的研究15
- 2.3 国内瑜伽的有关研究15-20
- 2.3.1 瑜伽起源及发展历程15-16
- 2.3.2 学者对瑜伽的研究16-20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4
- 3.1 研究对象20-21
- 3.2 研究方法21-24
- 3.2.1 文献资料法21-22
- 3.2.2 问卷调查法22
- 3.2.3 观察法22-23
- 3.2.4 数理统计法23
- 3.2.5 逻辑分析法23
- 3.2.6 访谈法23-24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4-33
- 4.1 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开设瑜伽的现状分析24-25
- 4.1.1 十堰市瑜伽练习场所的规模24
- 4.1.2 十堰市瑜伽练习场所的环境24
- 4.1.3 十堰市瑜伽练习场所的经营现状24-25
- 4.1.4 瑜伽行业发展前景25
- 4.2 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教练的现状分析25-27
- 4.2.1 性别与年龄现状25-26
- 4.2.2 从事瑜伽教练职业的动机26
- 4.2.3 瑜伽教练的教学现状26-27
- 4.3 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会员的现状分析27-29
- 4.3.1 瑜伽会员基本信息27-28
- 4.3.2 了解瑜伽的途径与参与练习目的28
- 4.3.3 会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28-29
- 4.4 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开展瑜伽运动存在的问题29-31
- 4.4.1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29-30
- 4.4.2 瑜伽教练存在的问题30
- 4.4.3 瑜伽会员方面的问题30-31
- 4.5 十堰市城区健身场所瑜伽开展对策31-33
- 4.5.1 加强对瑜伽的有效的宣传31
- 4.5.2 改善健身场所的服务管理与硬件设施31
- 4.5.3 加强健身场所高素质瑜伽教练的培养31-32
- 4.5.4 设立瑜伽协会,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32-33
- 5. 结论与建议33-35
- 5.1 结论33
- 5.2 建议33-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38-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彩荣;;瑜伽训练对缓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2 万益;;高校瑜伽教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3期
3 贾凤萍;;瑜伽和有氧操锻炼对女性健身效果的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兴泉;张宏家;赵厚华;;瑜伽的文化足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单清华;刘莹;王振涛;鲍勇;;瑜伽文化足迹及现代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年05期
6 姚大为;卜建华;;我国瑜伽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路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文龙;哈尔滨市经营性健身场所瑜伽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及趋势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3年
2 于巴锁;西安市瑜伽健身运动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1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1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