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8:27

  本文关键词: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铁人三项 培养现状


【摘要】:铁人三项运动作为一项新兴奥运会比赛项目,诞生后数年间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体育项目之一。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队伍的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现状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现行培养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影响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发展的因素以及症结所在,提出改进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铁人三项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两轮的问卷调查,并通过观察法对2013-2014年青少年训练营运动员进行观察,访谈相关专家、领导,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 目前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注册运动员较少,年龄差异较大,普遍从事铁人三项训练年限较短,均具有从事其他单项多年系统训练的经历,并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自行车三个项目上。2. 目前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教练员普遍为中青年,以男性教练员为主。具有丰富的运动经历且运动水平普遍较高,教育背景均为专科以上、研究生以下学历,且研究方向多为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收入以中低水平为主。3.我国铁人三项项目具有起步较晚,参与青少年运动人口有限,比赛、活动较少的特点,呈逐年增多的趋势;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有限,大赛经验较少;由于参训年限较短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在世界大赛排名并不理想,国内比赛成绩集中于前八名左右水平。4.教练员的选材途径是通过其他单项运动队直接选拔,主要利用专项运动成绩进行衡量、预测,更趋向于在游泳项目中选拔运动员作为铁人三项的人才储备。5.在青少年铁人三项的训练中更注重训练量的积累,具有比赛较集中、冬训时间长的特点。多数教练员将一年分为3个周期,大部分教练员在一般准备阶段每周安排游泳、自行车、跑步训练的次数为3-5次,自行车训练受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每周安排课次较少。每周游泳、跑步、自行车的训练量较青少年训练大纲指导相对更大,在日常训练中三项比例跑步所占训练次数比例最大,自行车比例最小。6.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时间有限,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教练员口口相传、言行相传,队内组织运动员、教练员培训学习机会较少。7.关于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培养发展策略为: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制、建立科学选材机制、贯彻科学训练原则及实施“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铁人三项 培养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选题依据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6
  • 2.1 相关概念释义13-14
  • 2.1.1 青少年13
  • 2.1.2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13
  • 2.1.3 可持续发展13-14
  • 2.2 青少年运动员特点14-15
  • 2.2.1 运动系统14
  • 2.2.2 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14-15
  • 2.3 铁人三项项目概述15-24
  • 2.3.1 项目的起源与发展16-18
  • 2.3.2 铁人三项项目特征18-19
  • 2.3.3 相关研究现状19-24
  • 2.4 竞技体育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研究24-26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6-31
  • 3.1 研究对象26
  • 3.2 研究方法26-31
  • 3.2.1 文献资料法26-27
  • 3.2.2 问卷调查法27-29
  • 3.2.3 观察法29
  • 3.2.4 个案分析法29-30
  • 3.2.5 专家访谈法30
  • 3.2.6 数理统计法30-31
  • 4 结果与分析31-58
  • 4.1 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31-40
  • 4.1.1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基本情况31-36
  • 4.1.2 青少年铁人三项教练员基本情况36-40
  • 4.2 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现状40-54
  • 4.2.1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情况41-42
  • 4.2.2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训练情况42-47
  • 4.2.3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竞赛情况47-50
  • 4.2.4 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文化教育情况50-54
  • 4.3 对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4-58
  • 4.3.1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54-55
  • 4.3.2 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55
  • 4.3.3 完善竞赛体制55-56
  • 4.3.4 建立科学选材机制56
  • 4.3.5 贯彻科学训练原则56-57
  • 4.3.6 实施“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57-58
  • 5 结论58-60
  • 致谢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成刚;孟超一;王冠栋;;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的机能监控[J];四川体育科学;2006年01期

2 屈成刚;;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的机能监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3 王虹霓;;关于做好铁人三项训练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02期

4 ;铁人三项[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994年04期

5 吴小彬;温宇红;陈笑然;;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铁人三项[J];孩子天地;2006年09期

7 ;铁人三项[J];红领巾(低年级版);2006年10期

8 ;铁人三项[J];小学阅读指南(3-6年级);2007年01期

9 佚名;;挑战性极强的运动——铁人三项[J];高中生;2008年04期

10 清晨;;奥运系列——铁人三项[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笑然;;我国铁人三项科学训练的初步探索[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李年红;;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周yN;赵凡;;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赵凡;;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身体素质及形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李征;;铁人三项比赛计时系统的解决方案[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赵凡;曹建民;谭海;贺峰;徐鹏;;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初步研究[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册;陈笑然;熊焰;金黄斌;唐艳平;李光辉;周龙惠;;中国铁人三项男队08年奥运参赛资格分析与参赛战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张册;熊焰;陈笑然;刘坚;唐艳平;李光辉;;中国铁人三项女队08年奥运参赛资格分析与参赛战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熊焰;夏力;李荣;张全;宁鲁伟;陈笑然;张册;;专项特征与竞技能力实证研究——以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员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凡 石;中国“铁人三项”如何应对2008奥运[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凡石;2006傲胜北京铁人三项世界杯赛9月举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洛林;红牛携手“铁三”助国家队出征海外[N];云南日报;2007年

4 记者 曾建兵;福州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圆满落幕[N];福州日报;2010年

5 本版撰稿 王向娜;感受铁人三项别样魅力 痛并快乐的“三级跳”[N];中国体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贾海红 邵帅 实习记者 邢璐;阳光体育 铁人三项[N];中国体育报;2013年

7 记者 刘元玉;2014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锦赛圆满落幕[N];威海日报;2014年

8 王霞光 王友唐;中国铁人的新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本报记者 凡石;铁人三项:最刺激最具魅力和观赏的体育运动[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朝良;2006傲胜北京铁人三项世界杯赛落下帷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向锋;中国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训练负荷监控及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赵秋爽;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良勇;论异属多项组合项群竞技选手培养过程的多元性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朗;亚洲地区铁人三项赛事的组织管理问题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2 吴宗岱;基于赛制特征的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训练安排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刘静;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训练效果的评价及身体机能监控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孙世怡;“以赛带练”方式在我国铁人三项业余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5 赵凡;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运动能力及形态学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沙雁梅;第十一届全运会山东省女子铁人三项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陶焘;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特征分析及评定[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铁雷;国家铁人三项队复合型团队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9 孟小琛;我国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10 李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铁人三项赛事开展活动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975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75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