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留守、流动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15 21:03

  本文关键词:留守、流动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常态儿童 亲子疏离感 父母教养方式


【摘要】:本研究只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321名留守儿童、369名流动儿童、288名常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编制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对其亲子疏离感特点进行探究;修订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疏离感的影响,以期丰富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理论,为做好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编制合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有效工具;经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有效测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2)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由冷漠感、无价值感、无沟通感、孤独感和拘束感五个因素构成。(3)留守儿童的亲子疏离感达到中等水平,而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的亲子疏离感达到轻度水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在家庭经济状况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亲子疏离感在所测被试(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常态儿童)上存在显著差异。(4)在所测被试(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常态儿童)中,父母教养方式为权威型人数所占比例呈现趋势为:常态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且所占比例都不高。(5)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及各因素得分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极其显著。亲子疏离感平均得分呈现趋势为:忽视型专制型溺爱型权威型。
【关键词】: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常态儿童 亲子疏离感 父母教养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8;G525.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22
  • 一、 文献综述10-19
  • (一) 理论背景10-12
  • 1. Bronfenbrenner 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11
  • 2. Lerner 的发展情境论11-12
  • (二) 亲子疏离感的研究现状12-16
  • 1. 疏离感的界定12-14
  • 2. 亲子疏离感的界定14
  • 3. 疏离感的研究现状14-15
  • (1)国外研究现状14-15
  • (2)国内研究现状15
  • 4. 亲子疏离感的研究现状15-16
  • (三)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16-18
  • 1.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16-17
  • 2. 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构17-18
  • 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18
  • (四) 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18-19
  • 1. 国外相关研究18
  • 2. 国内相关研究18-19
  • 二、 研究构想19-22
  • (一)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启示19-20
  • (二) 研究目的20
  • (三) 研究假设20
  • (四) 研究意义20-22
  • 第二章 研究方法22-69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及测量22-48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22-35
  • 1. 研究目的22
  • 2. 研究方法22-25
  • (1)研究对象22-24
  • (2)研究工具24
  • (3)研究程序24-25
  • (4)数据统计和分析2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5-35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特点35-48
  • 1. 研究目的35
  • 2. 研究方法3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5-48
  • (1)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性别差异检验35
  • (2)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年级差异检验35-37
  • (3)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沟通频数差异检验37-39
  • (4)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检验39-44
  • (5)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检验44-48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比较48-51
  • (一) 研究目的48
  • (二) 研究方法48
  • 1. 被试48
  • 2. 研究工具48
  • 3. 数据统计与分析48
  •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48-51
  • 1.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总体状况48-49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的差异检验49-51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51-60
  • (一)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修订51-56
  • 1. 研究目的51
  • 2. 研究方法51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51-56
  • (1)项目分析51-52
  • (2)探索性因素分析52-54
  • (3)正式问卷的评定与分析54-56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56-57
  • 1. 研究目的56
  • 2. 研究方法56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56-57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57-60
  • 1. 研究目的57
  • 2. 研究方法57-58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58-60
  • 四、 讨论60-67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及测量60-64
  • 1.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60-61
  • (1)关于亲子疏离感问卷60
  • (2)关于亲子疏离感结构模型60-61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特点61-64
  • (1)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性别差异分析61
  • (2)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年级差异分析61-62
  • (3)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沟通频数差异分析62
  • (4)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分析62-63
  • (5)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分析63-64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比较分析64-66
  • 1.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总体状况分析64-65
  • (1)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总体状况64
  • (2)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总体状况64
  • (3)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的总体状况64-65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比较分析65-66
  • (1)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的亲子疏离感比较65
  • (2)流动儿童与常态儿童的亲子疏离感比较65
  • (3)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亲子疏离感比较65-66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66-67
  • 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修订66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66
  • 3.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66-67
  • 五、 结论67-69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及测量67-68
  • 1.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67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特点67-68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比较68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68-69
  • 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68
  • 2.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68
  • 3.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68-69
  • 第三章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69-73
  • 一、 研究的不足69
  • 二、 建议69-73
  • (一) 对农民工的建议69-70
  • 1. 加强留守儿童家庭特殊关爱69
  • 2. 提升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素质69-70
  • (二) 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建议70
  • (三) 对学校的建议70-71
  • 1. 加强留守儿童特殊关怀70
  • 2. 加强流动儿童父母教育素质的培养70-71
  • (四) 对社会的建议71-73
  • 1. 加大留守儿童关爱与援助力度71
  • 2.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与帮扶力度71-73
  • 总结论73-75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编制及测量73-74
  • (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73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亲子疏离感特点73-74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比较74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74-75
  • (一)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74
  • (二)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74
  • (三)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74-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3
  • 附录 1: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的访谈提纲79
  • 附录 2: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开放式问卷79-80
  • 附录 3: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初测问卷80-81
  • 附录 4: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正式问卷及其结构表81-82
  • 附录 5: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82-83
  • 后记83-84
  • 个人简历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张桂英;;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的疏离感及其消除[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4 侯东辉;佟丽君;贺敏;;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5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0期

6 钟梅,李沐珍;“三困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刘剑斌;章国平;;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J];农业考古;2006年06期

8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潘旦;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视角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10 倪凤琨;刘金平;;学校疏离感问题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艳华;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婧婧;高中生疏离感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艳喜;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夫真;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毅;重庆市高校年轻教师工作疏离感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8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38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