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的群体化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班集体的群体化过程研究
【摘要】:自从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运行模式,班级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域也逐渐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一直以来,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课堂生活是理论研究的焦点,而同样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生活却多居冷位。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扩张,班级作为服务规模化教学的高效组织单位重获新生。然而,对班级生活的研究成果多为静态的问题研究,并基于此提出相关解决策略,而完全忽视了对班级中群体化发展动态过程的描绘与引导。自然编班并不具有真正的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有意引导,积极构建班级子系统——学生群体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科任教师群体,最终达成和谐统一的“班集体”,才是理想的班级群体化发展的完整过程。班集体在这里更倾向于一种价值理念和教育理想,是班级群体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新建班级的实际观察与理论分析,试图构建研究班级群体化过程的社会、心理、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分析班级中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动态形成过程,为统和协调“双群体”、共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验证。 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班级”、“班集体”、“班级管理”进行了界定,从群体化的理论背景、过程阶段、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对已有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学界对于班级群体化问题研究较多,而缺乏动态过程分析,从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点与研究重难点。最后,明确本研究的思路,将采用实际观察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达成研究目标。 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第一章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对班集体的内涵意蕴以及班级群体化过程中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建构,从而为学校实际中的班级群体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第二、三、四章节。主要研究了班集体的两个子系统——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动态形成过程以及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为构建和谐班集体提供改革发展策略。厘清班级中的师生关系,明确班级由最初松散群体,经过制度群体、情感群体最终形成生命化集体——优秀班集体的动态过程,通过过程研究与策略研究,描摹出清晰的班级群体化过程脉络。 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结语。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内部角力自创自主合作生活环境,教师外部推力助创科学有效教学环境,师生内外合力共创和谐人文教育环境,最终形成班级群体化的最高目标—建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班集体 班级 群体化 策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51.6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6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13-16
- 一、选题缘由13-15
- 二、问题的提出15-16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厘定16-20
- 一、班级16-17
- 二、班集体17-18
- 三、班级管理18-20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20-24
- 一、班级群体化理论背景研究20-21
- 二、班级群体化过程阶段研究21-22
- 三、班级群体化指导策略研究22-23
- 四、研究述评23-24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4-26
- 一、研究思路24
- 二、研究方法24-26
- 第一章 班集体建构的理论透视26-41
- 第一节 班集体的内涵意蕴26-34
- 一、班集体的性质:群体化背景研究26-29
- 二、班集体的结构:建构学生、教师“双群体”29-32
- 三、班集体的运作:群体化行动研究32-34
- 第二节 班级群体化过程理论透视34-41
- 一、技术层面:交流与冲突35-37
- 二、情感层面:友谊与凝聚力37-38
- 三、伦理制度层面:规范与自由38-41
- 第二章 学生群体:班集体形成的内驱力41-65
- 第一节 学生群体结构:多群体形成过程探究41-56
- 一、学生正式群体形成:教师外力引导与学生自我实现相结合的有意识组建42-48
-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学生多元化诉求与个性特征的无意识结合48-56
-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56-61
- 一、矛盾与吸引: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互动56-58
- 二、竞争与冲突: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互动58-60
-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个人的影响60-61
- 第三节 策略:多学生群体互动促建班集体61-65
- 一、科学统和发展目标61-62
- 二、民主建设组织核心62
- 三、全面完善制度规范62-63
- 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63-65
- 第三章 教师集体:班集体形成的外推力65-81
- 第一节 “囚徒困境”:教师博弈,教学迷津65-69
- 一、班级中各科教师间的博弈66-67
- 二、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的博弈67-68
- 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冲突68-69
- 第二节 合作进化:教师集体缘何必要,何以可能69-75
- 一、回报:缘何必要69-71
- 二、路径:何以可能71-75
- 第三节 突破樊篱:内外促力构建教师群体75-81
- 一、试探、认同、融合:教师群体的形成与维持过程75-77
- 二、突破藩篱:教师群体的组建策略77-81
- 第四章 师生关系:师生共建和谐班集体81-92
- 第一节 目标:班集体达成的标准81-84
- 一、民主规范82
- 二、和谐文化82-83
- 三、团队学习83
- 四、集体责任83
- 五、共同愿景83-84
- 第二节 诞生:从班级到“班集体”的群体化发展84-88
- 一、形成初期:松散群体85-86
- 二、步入正轨:制度群体86-87
- 三、发展成熟:情感群体87
- 四、理想状态:生命化集体87-88
- 第三节 策略:班集体诞生的催化剂88-92
- 一、团体活动:游戏加速融合88-89
- 二、班级规范:教师权威引导89-90
- 三、合作小组:学生共同体验90-91
- 四、我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91-92
- 第五章 结语:“三足”鼎立,共建自主、有效、和谐班集体92-94
- 一、学生内部角力自创自主合作生活环境92-93
- 二、教师外部推力助创科学有效教学环境93
- 三、师生内外合力共创和谐人文教育环境93-94
- 附录94-101
- 参考文献101-103
- 后记103-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彬;;班主任的困境:缺能力还是缺权力[J];班主任;2009年06期
2 廖冲绪;班集体建设——谈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胡麟祥;;班集体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三[J];中国德育;2007年04期
4 潘健;;班级发展类型及其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6期
5 鞠延宝;论班级管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6 何铨;Hora WTjitra;;群体过程与互动分析系统[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7 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秀梅;班集体建设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景文;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思考与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洁静;班集体的形成与班主任的管理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东波;高中和谐班集体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许宏斌;论班集体中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08年
8 曾桂英;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学军;走向班级生命共同体:从传统班级管理向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转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诊断与治理[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88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8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