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
【摘要】:美国和中国最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它们让我们认识了"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教育改革的第一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教育改革的第二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教育改革的第三原理:"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认识这三个限制性原理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有正面的作用。我们需要正面地提出问题,认识限制性原理,理解教育的多样性。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一、我们需要正面地提出问题2001年1月,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以下简称NCLB)的教育改革法案。NCLB法案的全称是:“用问责制度和灵活性的选择来缩小中小学生的成绩差距,确保每一个孩子不掉队。”这个法案是针对美国基础教育的重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2 王策三;;台湾教改与“我们的课改”[J];教育学报;2010年03期
3 查有梁;;教学效率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原理及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嬉;;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2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邓峰;;教育政策演进与教育评估转型——美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4 李志超;朱成科;;论教育学话语场的课程目标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5期
5 乔亚利;李臣之;;强化“本土行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晓辉;;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及其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3期
7 王艳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0期
8 陈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政府推动模式”的几个问题[J];教育学报;2012年03期
9 莫如彪;;对新课标几个教学理念的理解[J];语文学习;2011年03期
10 周序;郑新蓉;;高考承载的“异化”压力与可能消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6 詹秀娣;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敏;构建生态课堂:有效协整思想品德三维目标的探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贾涛;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颖;新课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实施困惑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余少华;保守主义视角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检讨[D];广州大学;2009年
5 杨秀娟;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嬉;创造力缺失: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计琳;;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解读新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J];上海教育;2012年05期
5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6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7 查有梁;;教学效率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原理及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韶莹;;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小学的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2 史轩;;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改革[J];天津教育;1981年10期
3 张忠富;培养创造力是职工教育改革的灵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4 李白茵;;越南的教育[J];东南亚纵横;1983年04期
5 卢仕忠;;当前我州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刍议[J];人民教育;1983年08期
6 马永驰;;甘肃省农村中等教育改革座谈会在兰举行[J];科学经济社会;1983年01期
7 鸣镝;;总结经验 探讨规律 搞好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1983年02期
8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9 天野郁夫 ,庞慧茹;美国现代产业社会的教育改革[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10期
10 何宗传;;现代教育发展的动向和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3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杨春茂;;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庆国;“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5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集思广益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09年
7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8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体制改革: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姚晓丹;全国教育改革试验区格局初步形成[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贺丽娟;论我国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61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6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