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与思考
微信 作者: MOOC 2016-04-12 06:32
智慧城市-全文略读: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张坤颖、王娩娩、张家年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一种社会“操作系统”,并且与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地、全面地理解“互联网+”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通过介绍技术与教育发展史,分析了互联网与远程教育的关系演进过程,以及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特性以及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在分析当下远程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原因后,从远程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来探讨远程教育的发展新阶段、互联网思维的融入、远程教育理论的重构、新技术的融入、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创设等内容,以期对当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特性;互联网思维;学习绩效;远程教育
一、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传感技术、定位技术、3D打印、可穿戴技术等新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应用与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智慧城市等技术集成系统逐渐成熟和普及,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从一开始作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增能工具(Enabling Tools),到现在已经融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血液之中,并成为促进当下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是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信息交流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变革和发展的关键。
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向来在场,且是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力量。特别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互联网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教育交流方式、创新的教育模式、多元的教育环境(平台)。正如刘延东在2015年5月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所指出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1]。”
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其与新技术以及“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远程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地使用新技术、新系统促进远程教育变革和创新发展的历史。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远程教育真正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的先天不足——连通、实时、交互、智能,正如南国农先生指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就是网络教育[2]”。
近年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少学者探讨新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新技术为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刘云生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要赢得这场教育大变革的根本之道在于教育理论、技术和制度的“三重创新”[3];蔡伟指出,“互联网+”应当分别与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相结合[4]。陈丽等认为,“互联网+”时代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指出应当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5],等。其次,在中观层次上,一些学者分析了新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兆伟等研究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6];吴峰和李杰对“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新技术对于成人学习带来的变革,认为E-learning和M00C给成人学习带来了两次重大机遇[7];詹青龙和杨梦佳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8]等。最后,在微观层面上,学界主要研究的是新技术在远程教与学、管理、评价和分析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如,MOOCs、SP0C、大数据与学习分析[9-10]、翻转课堂、微学习、3D打印技术、智能手机教学应用[11-12],等。
然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理念和理论、技术和工具、实践和应用,“互联网+”并不仅仅停留在思维、理念上,或只是某些技术、平台,或是某种运用模式的应用,更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看待“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影响,这样才不会产生偏差和局限。在“互联网+”的视域下,新技术的涌现形成了新的教育技术生态,对远程教育将产生全面的、系统的和颠覆性的影响,正如Simonson等人指出,远程教育的发展节奏没能跟上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13],因为技术进步是以幂律在前进,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却只是线性地改变[14]。
可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远程教育理论需要创新,新技术需要与远程教育过程相融合。基于此,本文拟从“互联网+”视域出发,探讨“互联网+”与远程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新技术生态对于远程教育模式、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就当下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我们的思考。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一种社会“操作系统”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5]。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一般认为,“互联网+”具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6]。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原本相对独立平行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连通、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态——“互联网+”,它对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基础性、平台性、全局性、创新性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操作系统[17]。"这种隐喻契合了互联网在当今信息社会各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譬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其他功能性应用软件规定了接口与架构、资源调度与配置、权限管理和指挥等,“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操作系统”,它规定着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基础、运作框架、运作规则。任何执行某项社会功能的“软件”,如果不能遵守互联网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不想或不善于嵌入到互联网所构造的操作系统当中去,它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并且会沦为一个“价值孤岛,,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18]。远程教育也不例外。
(二)“互联网+”与远程教育间关系的演化
虽然,“互联网+"的提出是面向经济、工业、农业等社会领域,没有专门提及教育领域,但是,互联网与远程教育的融合一直在路上,且致力于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和发展。从互联网诞生起至本世纪前十年,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是:远程教育+互联网,即互联网只是远程教育的一个载体、平台(工具)或环境,这也符合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当前远程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即“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是远程教育的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应遵循互联网逻辑和规律,远程教育应鼓励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以符合互联网技术生态环境的特征和要求等。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三、新技术对(远程)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
(—)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回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技术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则已经历经几千年[19]。至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三次教育革命,目前,我们正向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发展和演变网。
第一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交流、传播知识提供了载体——符号。学校的诞生,教育的功能便独立出来成为人类独立的活动之一,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群体——教师。在这个阶段中,文字符号作为表达知识的技术在教育变革中是重要动力。
第二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其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有利于书籍的印刷出版和知识的传播普及,拓展了知识传播在时间维度上长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广度,并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规模和效率。可以看出,技术在第二次教育变革过程中是关键因素。
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系统化的班级授课制理论。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分,间接促进知识体系学科化。而班级授课制可以进行大规模分层次、分班级、分学科实施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满足了工业大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也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今天。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互联网+”生态的逐渐成熟,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是推动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核心技术力量。
(二)“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关系
所谓新技术,“新”是相对意义上的,一般新技术出现的时间节点较近且应用持续的时间跨度较短,本文中的新技术并没有严格的边界,主要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各类技术及其有效应用。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图1中,我们提到了“互联网+”与远程教育的关系。目前,虽然有不少文章探讨“互联网+”给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多是从某个侧面(教育服务供给、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策略等)进行探讨。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提出,也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思维、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对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描述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图2中,从下往上分别为一到四层,每层右侧是相应的技术及应用,左侧则是相应的思维、理论或模式。
第一层即塔底,它是“互联网+”生态的基础,是各领域(工业、农业、金融等)的运行基础,同样也是远程教育的运行基础,即“互联网+”是一种“操作系统”。塔底的组成分为两个维度:技术维(类似于“硬件”)和理念维(类似于“软件”),理念维为技术维进行了顶层战略设计,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之提供了创新动力,搭建有序规范的制度架构。
第二层是在塔底的基础上,为远程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性的技术及应用,相当于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通用软件”。第二层也分为两个维度:理论维和技术维。理论维主要是互联网发展的理论和规律,如,六度分割理论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长尾效应理论则为小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技术维对应于互联网技术进化的三个阶段[21]: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技术及应用(如,网站、邮件、文件传输等)、基于社交的Web2.0技术及应用(BBS、WikiPedia、百度百科、微博、社交网站、RSS订阅、IM通讯等)、基于移动的Web3.0技术及应用(如,个性化定制和推送App、智能互联、语义网络、基于4G或更高代际移动网的应用部署等),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迭代的,而是并存于网络环境中的。第二层中的理论和技术是远程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第三层是远程教育的主体,两个维度分别是远程教育理论维和远程教育技术维。前者主要包括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化学习理论等,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包括E-leaming、M-learning、B-learning等。技术维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课程网站、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在第二层技术生态的支持下,支持和保障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社会化学习。
第四层即是塔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改善或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这也是远程教育任何阶段都永恒不变的目标。
在这个金字塔中,下面两层是“互联网+”环境,其他领域的活动应融入至这个环境中,并利用该环境中的技术生态促进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和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应积极融入至“互联网+”的环境中,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按照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在各种互联网环境中的新技术的支持下,创新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开发远程教育技术、系统和平台,以实现远程教育的目标。
四、“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特性及其对远程教育过程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信息化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互联网+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中以新技术生态为系统框架,以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核心过程,将新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优化教育教学,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新技术与远程教育融合,以优化远程教育与教学,有必要认识和掌握新技术的特性及其对远程教育过程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表现出来的特质,即新技术的特性是什么;其次,用户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又表征出哪些特点;再次,反过来,在用户选择和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推进了新技术演进的方向是怎样的;最后,用户在使用新技术之后,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是什么,具体如图3所示。
(一)新技术的主要特性及其演进方向
1.新技术自身表现出来的特性
从图3可看出,“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表现出来的特性包括:连通性、开放性、泛在性、感知性和颠覆性。(1)连通性:互联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设备的互联互通;其次是应用(程序、软件、系统或平台)的连通,即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之间的连通,形成应用互联互通的网络,产生了应用的“聚合”效应;再次是数据、信息、知识的连通,建构成信息“网络”、知识“网络”,如,知识地图、概念图、知识可视化等,使得远程学习内容的聚合和连通;最后是人与设备、应用、知识之间的连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技术基础。(2)开放性: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与生倶来的特性,是因特网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之一。开放性包括设备接入的开放、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开放、应用(程序、软件、平台)的开放等。互联网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且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正因为开放消解了层级和等级、去中心化,从而为远程教育的平等、公开提供了保障。(3)泛在性:“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是各种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的融合,包括各种可穿戴设备、3D打印设备等,从而把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网络世界连接在一起,人们感知网络和应用的无处不在[22]。(4)感知性:一方面,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主体、设备、环境(天气、位置等)的感知;另一方面,通过程序、软件、应用等对数据、信息、知识的感知,对学习者需求的感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和资源基础。(5)颠覆性: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产生的技术效应和社会效应。有学者就指出:互联网是对教育的颠覆性挑战[23],对于远程教育来说,颠覆性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育途径等方面。
2.受学习者(用户)的影响,新技术演进的方向
(1)数字化:主要是指新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人类活动实时地以数字化信息(可视化信息)记录、展示,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相应的镜像存在。(2)网络化: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都将是基于互联网为平台,并与其它新技术应用、网络资源能形成互联、互通、协同工作等。(3)小众化:为了满足学习者(用户)的个性化学习倾向和学习需求,新技术将重视小众乃至个性化服务,开发适合不同个体(群体)的技术及应用。(4)泛在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可穿戴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学习者(用户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受限地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学伴、资源、应用、环境无处不在。(5)智能化: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的智慧家庭、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等逐步成为现实,智慧教育生态已渐渐走向成熟。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4],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这些都是以新技术及其应用赋予远程教育中各要素的智能化为基础的。
(二)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1.新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模式、理论影响
首先,在远程学习过程中新技术对于学习模式的影响。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特性的不同,对学习者的远程学习提供的支持也将有差异性,学习者结合自身学习实际以及远程学习供应商的服务模式,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从学习者终端来说就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从远程学习服务提供者来看,远程学习模式主要包括E-learning、M-learning、B-leaming。其次,在远程学习过程中新技术对于学习理论的影响。远程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除了传统的学习理论之外,新技术的引进与实践应用倒逼远程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如,新出现的与互联网技术理念相一致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和指导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新技术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首先,学习者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受新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的特点有:自主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路径等%、黏性(社交媒体技术对于学习者的影响,能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协同性(基于社交平台和网络的协作学习能促进学习者的协同、合作)、参与性(基于web2.0新媒体技术能促进学习者的发起主题、参与和管理事务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性(在开放的、连通的和颠覆性的互联网技术环境中,也将有利于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和发展)。
其次,除了通用的互联网技术(如,云技术、web2.0社交媒体技术及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穿戴技术、3D打印技术等)在远程教育中广泛应用之外,在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应用,如,微课、恭课、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也不断地被推出和应用,这丰富了远程教育技术生态。因此,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上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从而为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学习、跨文化学习、微学习、智慧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个性化的体验,完成个性化学习任务;通过社交(媒体技术促进了学习者与他人知识共享、合作学习、主题参与等活动,并提高了社会化意识、能力;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跨文化学习,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国际化视野、多元化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通过微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智慧学习是数据获取、信息理解、知识掌握的进阶,以达到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的掌握,是在新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25],即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远程教育的高阶目标。
五、“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在远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26]。而这也是从事远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
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影响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中的延时反馈、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互联网理念、愿景虽然很丰满,但却并不意味着在远程教育实践中,新技术及其应用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当下,在远程教育实践中,新技术及其应用并没能得到合理、适恰的使用,促进远程教育目标也就没能够自然地实现,相反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一)当下远程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
1.新技术的应用是否已经实现了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在于因材施教,新技术帮助学习者突破时空的限制,给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并不意味着个性化学习的自动实现。现有的各种基于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后作业、评价模式,因而难以谈及因材施教了。如,一些网络课程的设计仍类似于传统课程的集体授课模式,多数MOOC课程设计并不完全满足个性化学习(没有个性化智能调适功能)。究其原因,个性化学习没有真正有效地嵌人和实施,新技术并没有与个性化学习进行融合,或者说在远程教育平台中没有设计个性化学习功能的模块。
2.开放教学资源建设是否能够有助于远程教育中公平和公正的构建
教育公平和公正是教育本性的核心之一。从理论上,基于新技术处理多样化呈现、多元化格式的学习资源能够为所有学习者获取、理解和学习。但现实仍存在许多障碍,开放学习资源获取的前提是需要正常的身心状态(残障学习者可能被排除)、达到标准的网络接入设备、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支持访问等,这些前提可能会使得部分学习者被边缘化,而远程教育中的公平与公正的教育本性将无疑受到挑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没有重视学习者的关切和需求。
3.远程教育中“旋转门”现象——学习者的学习维持
Ormond Simpson曾对E-leaming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E-leaming怎样才能帮助社会成功地克服“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如果E-learning在开始阶段帮助处于教育不利者(The educationally disadvantaged)获得教育的机会,而在学习过程中E-learning是否也能有效地保持呢?或仅是表面上的开放之门抑或是一个旋转门?虽然Simposon论述的是E-learning,但是这些问题也是远程教育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即辍学率高,学习维持时间短,课程通过率低,即使当下的MOOC、微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均都难以逃脱这种现象的束缚[28-29]。
4.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评价
远程教育质量取决于课程教学和学习支持两大子系统的绩效,而远程教育绩效评价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课程教学子系统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教学内容,尤其缺乏一对一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的新技术环境中,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Fragmentation),学习支持子系统如何通过新技术的融合以支持学习者的微学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那么又如何去分析和评价远程教育的各个子系统的绩效及其教学质量?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定量分析、跟踪、评价和反馈成为远程教育的软肋之一。
(二)“互联网+”视域下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几点思考
1.“互联网+"时代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远程教育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从单一媒介技术阶段,到复合媒介技术阶段,再到多媒体技术阶段。是否可以把“互联网+(时代单独作为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多媒体技术阶段的远程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作为远程教育的支持性技术,是远程教育的一个技术性要素,而“互联网+”时代下的远程教育则是以“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作为远程教育的“操作系统”和“通用软件”,并开展教育活动,其理论基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智慧教育理论)和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远程教育的其他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远程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互联网+"视域下远程教育的思维观念的转变
如何解决远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哲学方法论视角来看,分为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以新技术不断地引人远程教育,替代有缺陷的、存在问题的系统或平台,即是以技术的完善和进步解决技术自身的缺陷[30-31];另一条路径则是从人文的视角反思远程教育的本质如何、为何、应然之状态,试图以理论的改变、理念的转变和文化的改造来实现对远程教育中技术的把控,从而解决各种障碍及问题[32-33]。这两种路径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在“互联网+(新技术生态环境下,应遵循互联网精神和规律,融人大数据思维、颠覆性思维于远程教育过程之中,那么技术便隐身于教育策略、教育路径、教育服务之中,以回归远程教育的教育本性,改善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3.重构“互联网+"视域下的远程教育理论
理论是愿景付诸实践的指导框架。目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来引领和指导当下的远程教育的实践,虽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新技术在远程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范式,但是,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仅局部地反映新技术的某种特性或某种新技术的特性,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是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并未能解释联通主义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也未能体现交互和创造在学习中的作用机理……[34]应在远程教育理论构建中考虑融入“互联网体现出来的理念、规律、原则等,从而把新技术追求的天然特质效率、效果和效益,与远程教育的天然特质——真、善、美相融合。既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技术特性,同时,也能避免由新技术自身所携带的负面效应,如,数字鸿沟、技术门槛、资源的访问障碍等。
4.重视“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目标、过程相融合
首先,远程教育目标与新技术间的融合,一方面,可由远程教学设计者将目标锚定在某个技术支持下的内容中,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路径学习;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实现信息(知识)共享[35],在不同信息偶遇情境下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从而在技术支持下由学习者自己确定生成性目标。这类学习在社交技术平台中非常普遍,如,在网页浏览、检索、朋友圈、博客阅读等中偶然发现某方面的信息、知识,并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且称之为偶遇学习,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现象。
其次,远程教育过程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新技术的教学特性与远程教育过程的融合,不是自动生发的,而是需要在一定情境下进行“激活”,而这教学特性的生发或激活,如同激光一样,是通过特定的激发装置才能激活出来的。而新技术的教学特性是借助技术特性激活的,所以,新技术的教学特性需要有相应的“激活装置”,即在相应的教育情境下才能生发或激活的教学特性。要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实际来选择、应用新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5.重视“互联网+”技术生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
泛在学习环境则是为学习者构建无所不在的学习资源,无所不在的学习交互与支持的沟通网络,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倾向于构建去中心化的交互网络,是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浏览者等主体进行学习交流、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学习者模型,并与现实学习者进行高精度的匹配,远程教育系统能够自动为学习者选择适恰的新技术工具,构建符合其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用户黏度[36]。这也是解决远程教育过程中的“旋转门”现象、低维持率和高綴学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6.重构“互联网+”时代下远程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互联网+"新技术环境下,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异质性、教育目标的多样性、教育模式的多元性、教育路径的多重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必然要以多元评价体系来量度学习者的学习。如,“学分银行”[37]、“零存整取”[38]、“学习分析”、“网络计量法评价”[39]等制度、理论或方法都可以融入到远程教育的评价过程中,这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者的进步,并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愿景的实现寄予很高的期待,各种教育理念、理想变得如此接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泛在教育、自由教育、全纳教育等。互联网已成为这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多种技术应用是远程教育的基础性技术,它们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但是,远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天然地绑定在新技术之中,新技术及其应用在远程教育中仍存在问题和障碍。
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视角出发,探讨新技术的特性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及影响,并针对远程教育中的障碍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试图对远程教育中新技术应用进行一个规范性研究,后期将进一步对新技术与远程教育本性的关系进行模型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公共实验课程绩效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编号-2014ZDXM062);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微课的高校公共实验课网络化研究”(编号-2015XXH195)的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不确定推理的儿童运动技能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编号-14YJC89002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儿童运动技能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编号:AH-SKQ2014D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坤颖,硕士,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王娩娩,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张家年,硕士,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
转载自:《远程教育杂志》 2016年第2期 总第233期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信号:openonline)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84
标签: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2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