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11:40

  本文关键词: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专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素质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摘要】:自我同一性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理论在埃里克森(E.H. Erikson)个体发展学说中被视为终生性的一项内容,具有发展性和过程性。无论是青春期的少年,还是在校读书的专科生,防止同一性扩散、促进同一性达成都是其人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任务;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中的一个核心即是个性发展,关键内容则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统合)。因此,探索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有效干预与辅导途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江西省一所专科学校土木专业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被试。首先,,在干预实验之前,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查研究,通过这一研究,了解专科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的现状以及大专生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和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并将其与情绪智力训练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了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专科生自我同一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通过对大专生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及偶像崇拜三个方面的提高为主要的干预内容。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两个班;然后随机选定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为期2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结束进行后测。探讨了基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专科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效果。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分布不均衡,94%的大专生自我同一性没有确立,59.7%大专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 (2)大专生的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和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呈现显著的相关。 (3)大专生的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和偶像崇拜对自我同一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基于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和原则开展的心理团体辅导对改善、促进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水平是有效的、可操作的。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an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re regarded as a life-long content in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E. H. Erikson. Ha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No matter is the adolescence young, or studies the specialized college student in the school, prevents the identity to spread. Promoting identity to Chengdu is an inevitable problem and must be solved in the stage of its lif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one of the core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i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conten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identity (self-integr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of self-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takes two classe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subjects. Firs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a certain range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distribution of self-identity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belonging, idolatry and self-identity, and to combine it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raining goa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ealistic, targeted and operable program of "Self-identity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for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hree aspects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idolatry were the main intervention cont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appropriate two classes were selected; Then one of the classes was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 random, and the other class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for 2 month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ithout any treatment.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n self-identity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was discussed. This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status distribution of self-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balanced. 94%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not established their self-identity. The 59.7%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identity diffusion-positive retarding middle position and D-M status. (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hool belonging and idolatry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elf-identity. 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hoo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olatry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self-identity. 4)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based on the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is effective and operabl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elf-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8;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2 李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心理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辉;赵婉姝;;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4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翠云;诺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张蕊;刘大文;;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金河岩;朴华英;;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8 庄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相关教育启示[J];新课程(中学版);2008年Z1期

9 朴华英;;延边地区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朝、汉比较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10 高云娇;郭兰亚;赵跃华;;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成长实务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建飞;王振宏;;90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社会承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亚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成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倩;杨晶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侯玉波;陈迎玮;;从自传体记忆看成功经理人的思维方式[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京京;陈健芷;于宏;李巍巍;;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会昌;王树青;;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书;张大均;;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多义的“创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仁元;培育员工健康心理的几点建议[N];工人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5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李茵;构筑孩子未来的五大素质[N];长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 张胜利 贾阳阳;“花季少年” 缘何变成“杀人恶魔”[N];人民代表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穆晶晶;幼年教育影响一生心理健康[N];保健时报;2009年

8 杨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杨晓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发展“结伴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8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蓉蓉;大专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桑望鑫;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毕月花;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藏大学;2012年

5 常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2年

6 何士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郑秀娟;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弓思源;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状态及其与个人动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刘媛媛;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与自我发展困境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郝燕燕;媒介使用对留守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1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01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3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