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空中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论阐释
本文选题:网络时空 + 学习共同体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有效的学习需要在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相互渗透中进行,网络群体在社会交往中呈现出个体无法具有的整合性认知特征。网络学习共同体内的多极互动对于广大远程学习者具有激发思维与心灵、表达与创新的功能,并逐步形成跨越网络共同体内外时空与学习成员心灵之间的虚拟教育场域。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教学的几个主要构成要素在网络时空学习共同体中主要体现为网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远程学习者、远程助学者、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与现实的面对面的学校教育相比,由于学习者和伙伴时空分离,这些构成要素的内涵与主要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Abstract]:Effective learning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mutual penetr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e multipolar interaction in 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has the function of stimulating the mind and mind, expressing and innovating for the vast number of distance learners, and gradually forming the virtual education field across the space and tim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network community and the hearts of the learning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theory, the main elements of teaching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distance learners, learn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results and so on in the network space-time learning community. Compared with face to face school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lements have changed obviously because of the separation of learners and partners in time and spac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8YBA073]
【分类号】:G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2 潘从义;;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影响及对策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3 梁君利;叶名贤;;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衣庆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肖光荣;喻娇;;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3 田瑞云;;语文解读的理论建构与多维视野的确立——《多维视角中的语文解读学》述评[J];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杨芳;苗小军;;教育即对话: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的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1期
5 张青;;新课程背景下远程电视培训的困境审视及其理论开拓[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3期
6 严优;易进;;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J];中国教师;2009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光陆;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祖秉;对话型阅读教学设计简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苗小军;教育即对话[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国民;论学校对话管理模式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顺意;从师生冲突看师生关系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红磊;网络社会下中学教师权威的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雪;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曾强;对话教学理念下的课堂问答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岳治宇;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3 彭建国;刘翱;;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途径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潘从义;牟德刚;;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5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6 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7 刘菊霞,吴庚生,张建伟;浅析我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兼论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办学模式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年04期
8 丁新;探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良敏;网络交往功能与异化消解[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高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佩妮;何桂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08期
2 赵健;;基于知识创新的学校组织发展——兼论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的异同[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2期
3 李慧;李兴保;;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在线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11期
4 庞力伟;;浅析缄默知识与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6期
5 李淑霞;杨晓英;;高校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6 代倩;;学习共同体——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30期
7 孙波;;在学习中求发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年08期
8 宫云凤;戴心来;高玉珠;吴家彬;;网络学习共同体——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04期
9 毕红梅;糜洛施;;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探析——论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身份建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潘洪建;仇丽君;;学习共同体研究:成绩、问题与前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波;;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4 ;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薛焕玉;;用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薛焕玉;;用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远程教学的启示[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宜军;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学习我做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张丽亚;西山区:利用教育博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N];昆明日报;2011年
3 王艳玲;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时晓玲 刘琴;“学习共同体”让所有学校共同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实习记者 张滢;教师在网络中结成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建设校长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学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1年
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局长 孙波;区域教育和谐发展的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审;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光余;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徽;教学机智:成就智慧型课堂的即兴品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淑艳;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金萍;基于教学平台的远程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杰;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裴雯雯;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任之丁;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D];河北大学;2010年
6 芮先红;有效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英国EPLC项目的经验及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江静;Ajax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大学;2011年
8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丽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2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9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