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转变惯习:课堂教学变革的道德自觉

发布时间:2019-04-22 09:08
【摘要】:正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处于传统简单思维控制之下,课堂不仅失去了生命活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阻碍了新课程改革。转变简单性思维方式下形成的教学惯习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惯习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学生活之中,转变又十分艰难。转变教学惯习是对现代教师的一种道德考量,需要道德自觉。道德自觉视野中的惯习转变,可以选择以下路径,即在自我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traditional simple thinking. Classroom has not only lost vitality, but also suppressed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creativit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indered the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key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change the teaching habits formed under the simple thinking mode. Teaching habits are common in our teaching lif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s very difficult. Changing teaching habits is a kind of moral consideration to modern teachers, which needs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we can choose the following path, that is, in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学校主动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a/2009/02/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琦;;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马国足;;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3 丁金花;班惠菊;张改娜;;谈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9期

4 何玉凤;;透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5 张良朋;;教师专业化发展须完成的三个“走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6期

6 孟芳;;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10期

7 吴伟昌;;新课程评课的问题及对策(上)[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2期

8 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9 洪松舟;卢正芝;;论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6年01期

10 黄侨明;;新课程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倪娟;海门市海南中学课题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教学良好心理状态的实验研究”中期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7 李玉堂;;奏好课堂教学“三部曲”[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8 庄伟武;;寓教于乐 情理交融——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纪红;郭公民;;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的分析[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朱卫东;安文成;马艳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反思[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 勇;四加四等于八吗[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杨石 王桂书;新课程改革驶上快车道[N];商丘日报;2006年

3 高玉超邋刘桂生;网络: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得力助手[N];科技日报;2007年

4 殷涛 林以勤;“开放”走入新课程[N];常州日报;2006年

5 韩清国;浅谈新课程的组织教学[N];济宁日报;2007年

6 林存俊;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N];济宁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孙阎河;送课送到家门口[N];焦作日报;2008年

8 俞中续(作者系古浪县干城学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周静;“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N];通辽日报;2010年

10 胡金英;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素养[N];团结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齐军;体悟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玲;论教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2 唐建国;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新峰;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龙;论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培养[D];燕山大学;2009年

6 王芳;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杜开飞;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知识观检视[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2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62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