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范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秀威;西方教学研究范式的演进[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石 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主流教学论困境的根源及其走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李长吉,王琪;形而上的思辨对教学论研究的意义[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4 崔允o7;教学研究的目的—手段范式述评——兼论我国解放后教学研究的进程与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张武升,廖敏;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于伟,张夏青;论科学变革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长吉;对“教学论研究范式”的研究[J];教育评论;1999年02期
8 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1994年12期
9 魏新民,蔡宝来;教学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10 胡定荣;;论教学论发展的危机与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郭翠菊;;论预设与生成并重的课堂教学目标特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和平,赵鹤龄;后现代批判视角我国近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储皖中;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3 洪明;西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转向——行动研究探略[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4 张华;教育学的“合理性”重建:科学哲学的观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5 范国睿;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谢安邦;阎光才;;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孙启贵;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郝德永;从“规律”的证实到意义的解释:教育学的语义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9 朱永祥;国外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1991年04期
10 张斌贤;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试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J];教育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晋宽;;论当代西方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4期
2 杨茂庆;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移植”隐喻及其运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6期
3 李玉萍;;论教育范式的后现代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1期
4 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王少非;;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中的教师评价素养框架[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郑世良;曹建清;;基于Wiki的教育科研成果的群体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8 高千;;关于由课程研究到教师研究范式转换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19期
9 金岳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训范式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4年08期
10 王春华;从个人到同伴互助:教育行动研究范式的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晓;后现代社会视域中教育社会学研究新视点[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薛昌珍;谈教师角色的转变[N];甘肃日报;2007年
3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福建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 陈军;教科研应成为教师一种生命状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副校长 田家胜;校本教研:学校发展的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守敏;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银飞;论过程哲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D];西南大学;2006年
3 伍正翔;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宗孝;回归生活:教育范式的历史转换[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沈卉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向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桑志坚;杜威教育哲学的人生视野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金玉梅;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沈岚霞;威廉·派纳与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龙安邦;教学复杂性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3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5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