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中班级的生态化组织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7-04-09 19:02
本文关键词:网络课程中班级的生态化组织与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多,在线学习方式逐渐普及,依托于各类平台的网络课程为网络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交互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伴随网络课程的普及,围绕网络课程形成的班级应运而生。网络课程中的班级是指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目标或兴趣爱好,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习者加入某一门网络课程,通过在线学习和师生、生生互动形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最大区别是教与学行为的分离,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和网络课程,而不是现实中的教师。在网络课程班级中,由于管理的不当,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差、班级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学习者感觉不到班级氛围和集体凝聚力,往往孤军奋战,导致辍学率较高、学习效率差。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网络课程班级的需求,迫切要求网络课程助学者更新管理观念,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本研究尝试用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来审视网络课程中的班级与管理,构建出网络课程班级管理的生态模型,并从班级主体与班级环境两方面提出班级的生态管理策略。 本研究尝试把网络课程中的班级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从班级成员的多样性、各要素的多维互动、班级成员与虚拟学习环境的协同进化三个方面阐述网络课程中班级的生态内涵,并分析了网络课程班级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网络课程班级的生态管理模型。该模型将班级管理分为主体管理和环境管理。其中,班级主体包括学习者和助学者,班级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三部分。班级的物理环境管理是指对班级各种信息和资源的管理;班级的社会环境管理主要管理班级的人际互动和知识建构;班级的规范环境管理则包含了班级规范管理、班级目标管理和班级文化管理三部分。 在网络课程班级生态化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化组织与管理策略,从而使班级逐步从孤立期平稳过渡到发展期,班级呈现自组织和成员自治的良好状态。.最后,以《教育技术学导论》网络课程班级为实验对象,将生态组织与管理策略予以实施,并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项策略进行相应的效果分析和检验。
【关键词】:网络课程 班级 生态 组织与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图表目录10-11
- 1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23
- 1.4.1 传统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研究15-16
- 1.4.2 班级和课堂的生态化研究16-19
- 1.4.3 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研究19-21
- 1.4.4 网络学习生态的相关研究21-22
- 1.4.5 网络班级的相关研究22-23
- 1.5 网络课程中班级的概念界定23-25
- 1.5.1 网络课程中的班级是网络学习共同体24
- 1.5.2 网络课程中的班级是正式群体24-25
- 2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管理模型的建构25-34
- 2.1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的内涵25-27
- 2.1.1 班级成员的多样性25-26
- 2.1.2 班级内各要素的互动26
- 2.1.3 班级成员与虚拟学习环境的协同进化26-27
- 2.2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7-31
- 2.2.1 班级主体因子27-30
- 2.2.2 班级环境因子30-31
- 2.3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31-32
- 2.3.1 孤立期31
- 2.3.2 同化期31
- 2.3.3 形核期31-32
- 2.3.4 形成期32
- 2.3.5 发展期32
- 2.4 网络课程班级生态化组织与管理模型32-34
- 3 班级主体的组织与管理34-40
- 3.1 学习者管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生态化34-37
- 3.1.1 明确生态职责,促进生态位分化34-35
- 3.1.2 引导学习者自我管理,提高在线学习能力35-37
- 3.2. 助学者管理——助学者素质的生态化37-40
- 3.2.1 掌握助学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发生37-38
- 3.2.2 制定助学者规范,加强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38-39
- 3.2.3 熟悉生态规律,培养协同能力39-40
- 4 班级环境的组织与管理40-49
- 4.1 物理环境管理40-43
- 4.1.1 设计个性友好的班级界面40-41
- 4.1.2 促进学习资源的良性循环41-43
- 4.2 社会环境管理43-47
- 4.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43-45
- 4.2.2 建立互利合作的生生关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45-46
- 4.2.3 组织多样的班级活动,促进班级活力46-47
- 4.3 规范环境管理47-49
- 4.3.1 制定合理的班级规范,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班级47-48
- 4.3.2 构建绿色人文的班级文化,促进文化与物理环境的协同进化48-49
- 5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化组织与管理策略实施与效果分析49-65
- 5.1 实施环境49-51
- 5.1.1 《教育技术学导论》网络课程简介49
- 5.1.2 班级主体分析49-50
- 5.1.3 班级建设初期相关措施50-51
- 5.2 实施过程51-56
- 5.2.1 案例一:班级管理员选拔活动51-53
- 5.2.2 案例二:“用学习理论结识和指导学习”小组协作活动53-56
- 5.3 效果分析56-65
- 5.3.1 对助学者的评价56-58
- 5.3.2 对学习者的评价58-60
- 5.3.3 对班级物理环境的评价60-62
- 5.3.4 对班级社会环境的评价62-65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65-68
- 6.1 研究结论65-66
- 6.2 研究不足66
- 6.3 研究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1 网络课程班级物理环境调查问卷73-74
- 附录2 班级择伴问卷调查表74-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殷丙山;;专业虚拟社区成员社区感组成要素的研究——以“开放学习实验室”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6期
3 李继颖,张振亭;关于基于Internet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4 陈国强;;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及其发展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5 李兴保;刘敏;;虚拟社区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6 乔爱玲;王楠;;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相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7 张立新;李红梅;;虚拟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及其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8 胡凡刚;李文波;;教育虚拟社区中技术文化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9 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10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网络课程中班级的生态化组织与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