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之于主体的生成价值
发布时间:2022-02-18 18:32
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强烈呼唤。这种思维视野下的课程不仅仅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等预设的东西,更是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本文基于预设课程对人的遗忘、新课改中生成的凸显以及教学实践中生成的不理想,采用文献法、理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生成性思维下的课程的生成属性。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生成的含义,生成既是一种思维,也是一个过程。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解释了生成属性是课程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详细地解析了生成课程的显著特征及其价值。第四部分探析了生成的实践诉求和价值实现的方式。第五部分分析了农村课堂知识的生成现状的调查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对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生成的解读
(一) 生成是一种思维
(二) 生成是一个过程
二、生成: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 课程研究的走向
(二) 课程主体即人的生成
(三) 学习内涵的转变
(四) 课程系统的分析
三、生成课程
(一) 生成课程
(二) 生成课程对主体的价值
1. 预设的超越
2. 意义的创造
3. 情感的体验
4. 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的生成价值的实现
(一) 生成价值的实践诉求
1. 生成的人即主体诉求
2. 生成的情境诉求
3. 生成的目标即整体价值诉求
(二) 互动、体验与生成
五、生成的现状及对教师的建议
(一) 农村课堂知识的生成现状
(二) 给教师的建议
1. 掌握有效指导课程生成的理论基础
2. 促进有效生成的教师引导,改进实践方式,重构教学实践
3. 加强和改善教师学习的方式
4. 激发教师的爱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 夏正江.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3)
[2]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J]. 霍桂桓. 哲学研究. 2005(01)
[3]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 彭虹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23)
[4]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 韩淑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04(11)
[5]教学意味着"生活"[J]. 迟艳杰. 教育研究. 2004(11)
[6]从“化人”到“人化”: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探析[J]. 杨军,万明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7]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 辛继湘. 教育评论. 2003(05)
[8]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 马志生,敬海新. 北方论丛. 2003(06)
[9]对当前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建[J]. 柳士彬. 当代教育科学. 2003(21)
[10]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 孙美堂. 哲学动态. 2003(09)
本文编号:363133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生成的解读
(一) 生成是一种思维
(二) 生成是一个过程
二、生成: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 课程研究的走向
(二) 课程主体即人的生成
(三) 学习内涵的转变
(四) 课程系统的分析
三、生成课程
(一) 生成课程
(二) 生成课程对主体的价值
1. 预设的超越
2. 意义的创造
3. 情感的体验
4. 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的生成价值的实现
(一) 生成价值的实践诉求
1. 生成的人即主体诉求
2. 生成的情境诉求
3. 生成的目标即整体价值诉求
(二) 互动、体验与生成
五、生成的现状及对教师的建议
(一) 农村课堂知识的生成现状
(二) 给教师的建议
1. 掌握有效指导课程生成的理论基础
2. 促进有效生成的教师引导,改进实践方式,重构教学实践
3. 加强和改善教师学习的方式
4. 激发教师的爱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 夏正江.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3)
[2]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J]. 霍桂桓. 哲学研究. 2005(01)
[3]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 彭虹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23)
[4]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 韩淑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04(11)
[5]教学意味着"生活"[J]. 迟艳杰. 教育研究. 2004(11)
[6]从“化人”到“人化”: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探析[J]. 杨军,万明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7]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 辛继湘. 教育评论. 2003(05)
[8]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 马志生,敬海新. 北方论丛. 2003(06)
[9]对当前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建[J]. 柳士彬. 当代教育科学. 2003(21)
[10]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 孙美堂. 哲学动态. 2003(09)
本文编号:3631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63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