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及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5:13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初中生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开展心理弹性教育训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初中生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本研究使用自编的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问卷对初中生进行了测定,了解了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考查了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初中生心理弹性问卷包括家人支持、朋友支持、教师支持、积极认知、问题解决、自信和乐观七个维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其构想模型的拟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测量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可靠工具。 (2)初中生心理弹性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朋友支持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自信维度上则相反;家庭结构完整的初中生在心理弹性各个维度(除了朋友和教师支持维度上)及总量表上得分都显著高于父母离异的初中生;城镇主效应在心理弹性各个维度及总量表上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且年级主效应也只是在家人支持和积极认知维度上不显著,其余全部达到显著水平。 (3)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与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及总量表均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对心理弹性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4)本研究中设计并实施的心理弹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具有即时和长效作用,是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弹性 内在因素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5;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2
  • 1 引言12-13
  • 2 研究意义13-14
  • 2.1 理论意义13
  • 2.2 实践意义13-14
  • 3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14-21
  • 3.1 心理弹性的概念14
  • 3.2 心理弹性的模型与机制14-17
  • 3.2.1 补偿模型15
  • 3.2.2 挑战模型15
  • 3.2.3 条件模型15-16
  • 3.2.4 缓冲系统模型16-17
  • 3.3 心理弹性的测量17-18
  • 3.3.1 Jew.Green &Kroger 心理弹性技巧和能力问卷17
  • 3.3.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AD)17
  • 3.3.3 健康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17-18
  • 3.4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18-19
  • 3.4.1 心理弹性的总体研究18
  • 3.4.2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18-19
  • 3.5 心理弹性的干预19-20
  • 3.6 以往研究总结20-21
  • 4 研究设计21-24
  • 4.1 研究问题21
  • 4.2 研究思路21-24
  • 4.2.1 研究的初步理论构想21-22
  • 4.2.2 研究方法22
  • 4.2.3 研究假设22-23
  • 4.2.4 研究流程23-24
  • 5 研究一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的问卷编制24-34
  • 5.1 开放式问卷调查24-25
  • 5.1.1 目的24
  • 5.1.2 方法24-25
  • 5.2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5-31
  • 5.2.1 研究目的25
  • 5.2.2 研究方法25
  • 5.2.3 结果25-31
  • 5.3 验证性因素分析31-33
  • 5.4 讨论与分析33
  • 5.5 小结33-34
  • 6 研究二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34-40
  • 6.1 研究目的34
  • 6.2 研究方法34
  • 6.2.1 研究工具34
  • 6.2.2 研究被试34
  • 6.2.3 统计工具34
  • 6.3 研究结果34-37
  • 6.3.1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34-35
  • 6.3.2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35
  • 6.3.3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父母是否离异上的差异检验35-36
  • 6.3.4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36
  • 6.3.5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生源上的差异检验36-37
  • 6.4 讨论与分析37-39
  • 6.4.1 关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37
  • 6.4.2 关于初中生心理弹性在不同人口学指标上的差异37-39
  • 6.5 结论39-40
  • 7 研究三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40-43
  • 7.1 研究目的40
  • 7.2 研究假设40
  • 7.3 研究被试40
  • 7.4 研究工具40-41
  • 7.4.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0
  • 7.4.2 自尊量表(SES)40-41
  • 7.4.3 初中生心理弹性量表41
  • 7.5 统计工具41
  • 7.6 研究结果41-42
  • 7.6.1 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心理弹性的积差相关分析(r 值)41
  • 7.6.2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对心理弹性的预测度41-42
  • 7.7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42-43
  • 8 研究四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43-51
  • 8.1 研究目的43
  • 8.2 研究假设43
  • 8.3 研究方法43-44
  • 8.3.1 筛选被试43
  • 8.3.2 研究工具43
  • 8.3.3 实验设计43-44
  • 8.4 研究程序44-45
  • 8.4.1 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44-45
  • 8.4.2 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45
  • 8.5 研究结果45-49
  • 8.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弹性水平前测差异检验45-46
  • 8.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弹性水平后测差异检验46
  • 8.5.3 实验组前后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检验46-47
  • 8.5.4 对照组前后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分析检验47
  • 8.5.5 实验组前测和追踪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检验47-48
  • 8.5.6 实验组后测和追踪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检验48
  • 8.5.7 对照组前测和追踪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检验48
  • 8.5.8 对照组后测和追踪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检验48-49
  • 8.6 讨论与分析49
  • 8.7 结论49-51
  • 9 总讨论51-54
  • 9.1 关于初中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51
  • 9.2 关于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51-52
  • 9.3 关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相关52
  • 9.4 关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52-54
  • 10 结论54-55
  • 11 本研究的创新与研究不足55-56
  • 11.1 创新之处55
  • 11.2 研究不足与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 A59-60
  • 附录 B60-63
  • 附录 C63-65
  • 附录 D65-66
  • 附录 E66-69
  • 附录 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艳;;初中生心理韧性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2 胡海利;张洪波;王君;傅苏林;邵子瑜;张正红;;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2期

3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4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5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1期

6 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7 高翔;郑日昌;;中学生复原力测评的三视角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郭峰;汪志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3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中专生复原力的相关研究及干预实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阳毅;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迎利;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毛俊青;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雷鸣;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燕;大学生坚韧性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北大学;2008年

9 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胡俊丽;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09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