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6:06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既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也不是一项纯粹的中立事业,它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问题。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即政治对课程作用和影响过程的揭示,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政治对课程的渗透以及通过课程进而实现某种政治性的目的。加强我国的课程政治学基础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和课程实践的改进,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课程民主和课程公平的实现与发展。 与传统的课程基础学科不同,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建设。虽然目前在国内外,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缺乏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或范式,理论系统尚未形成,但是相关理论(教育政治学、教育政策学等)的发展为探索和开拓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理论框架作了比较深厚的理论铺垫。整体而言,目前中西方对课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学理研究意识不足,侧重技术层面的论述,相关理论研究呈零碎特点,缺乏系统性。 本文从学理角度探讨了政治对课程各个子系统的渗透和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政治通过对课程的渗透旨在实现的目的。在政治学视野下,课程是一种官方知识。这种课程含义渗透在每一个课程子系统之中。课程设计远远不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事情,更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各种政治力量、党派团体以及社会思潮、教育派别角逐的问题。它作为一种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各种政治性的利益斗争和博弈。课程内容渗透着意识形态的色彩,它主要借助教科书和隐性课程来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课程管理过程关涉着课程权力的运作与变动。权力的变动直接影响着课程管理模式的调试。课程实施关涉着“将落实谁的课程权利”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引起各种课程权利的矛盾与冲突。这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外部势力和课堂教学过程两方面上。课程评价充当着分类、筛选的工具,存在对某种价值的偏向,是一种政治活动。这种价值偏向主要通过评价主体(谁来评价)、评价标准(依据谁的标准来评价)和评价目的(评价为谁服务)来表征。
【关键词】:课程理论 课程基础 政治学基础 意识形态 权力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1
- 一、问题的由来9-10
- 二、研究的意义10-12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12-13
- 四、研究的现状13-19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9-21
- (一) 文献研究法20
- (二) 理论分析法20
- (三) 案例研究法20-21
- 第一章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1-28
-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21-24
- 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24-28
- 第二章 课程是一种官方知识28-38
- 一、对学校性质的认识28-32
- (一) 传统视野下的学校28-30
- (二) 政治学视野下的学校30-32
- 二、课程的政治学解读32-38
- (一) 对课程的认识33-34
- (二) 官方知识34-38
- 第三章 课程设计中的利益协调38-45
- 一、课程政策:课程利益的协调38-40
-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利益冲突40-45
- (一) 建构文化同质:维护共同利益41-42
- (二) 不同政治派别的较量:追求各自利益42-45
-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中的意识形态之争45-54
- 一、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的渗透45-48
- (一) 教科书的政治学解读45-46
- (二) 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的渗透46-48
- 二、隐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的渗透48-54
- (一) 对隐性课程的基本认识49-50
- (二) 隐性课程中意识形态渗透的实现形式50-54
- 第五章 课程管理中的权力运作54-61
- 一、课程管理中的权力因素54-56
- (一) 对课程权力的基本认识54-55
- (二) 课程权力的具体内容55-56
- 二、课程管理中的权力变动56-61
- (一)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的权力运作56-58
- (二) 当代课程管理模式中的权力运作58-61
-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中的权利冲突61-68
- 一、课程实施的政治学解读61-62
- 二、课程实施中权利冲突的表现62-68
- (一) 学校与外部势力之间的课程权利冲突62-65
- (二)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权利冲突65-68
- 第七章 课程评价中的价值偏向68-75
- 一、政治学视野下的课程评价68-71
- (一) 课程评价的政治学解读68-70
- (二) 课程评价是一种政治活动70-71
- 二、课程评价中价值偏向的表征71-75
- (一) 课程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71-72
- (二) 课程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72-73
- (三) 课程评价目的的价值取向73-75
- 结束语75-77
- 主要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1期
2 张男星;;论课程的政治权力——俄罗斯当权政治力量与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金生,
本文编号:42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2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