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建构与实施方式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建构与实施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视觉技术资源的教学应用,而且是视觉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有助于丰富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认识,拓展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面向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问题。根据文化包括器物、行为和制度三个层面,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在教学资源、教学行为和教学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在器物层面,需要构建课程教学的视觉资源;在行为层面,应该开展课程的视觉教学行为;在制度层面,必须形成课程的视觉教学理论。视觉技术必须适应课程教学需求,并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环境中被重新塑造改善,才能逐步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评价需要分析是否立足课程问题探讨视觉技术的教学功能;是否基于教学关系反思视觉技术的应用方法;是否应用教学理论开展视觉技术的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视觉技术 课程整合 层次模型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汉维语言融合模型与少儿学习服务模式的构建”(2012BAZ04319F01)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生微博交往现状、规律与引导的实证研究”(2012CJX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海德格尔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世界图像时代”的表述,用以说人们越来愈依赖于图像理解和解释世界。“教育技术由于其强大的技术尤其是视觉技术的支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尤其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视觉信息猛增,在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中83%是通过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马周周;;美国04教育技术转向庄子教育技术的阐释[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杨素萍;杨茂庆;;教育技术的后现代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4 张小峰;;概念图辅助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可视化设计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5 李玉梅;;谈视觉材料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6 张维忠;唐慧荣;;可视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五大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7 姜淑慧;张舒予;;视觉文化“四因说”对教育资源开发者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毛昕;黄英;那履弘;;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技术[J];工程图学学报;2009年03期
9 李建年;;试论可视化认知工具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史益平;试述体操规则的演变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周宏;;论视觉传达设计的三重性[J];包装工程;2011年02期
4 王志永;;对网络视觉传播的批判性思考[J];传媒观察;2010年09期
5 王娜;;网页视觉元素及其传播效应[J];传媒观察;2011年12期
6 汤天明;;数字时代的摄影造假现象解析[J];传媒观察;2012年01期
7 吴占杰;;图象化时代的特征与对教育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8 刘精科;;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从“摹仿”论到“仿像”说——以亚里士多德、王尔德和波德里亚为例[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张捷;;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10 程洁;;探析视觉文化语境下广告文案写作的困境与机遇[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穆育枫;;美国文学课堂中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孙清华;;从语言到影像——DV影像的传播意义分析[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苑廷刚;运动视频图像多重处理技术系统在田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和创新[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年
8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美国期刊《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图片视觉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3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兆环;利用校园电视点播平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婷;初中生视觉素养教学活动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小超;试论学校教育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D];东华大学;2010年
7 付莉;教学网站中数字图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丹燕;塑造与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俞亮;基于色彩、平面构成理论之上的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欧阳长铖;刘呐鸥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2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张舒予;;论摄影的分类[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张立新,张丽霞;论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5 盛宁;危险的让·鲍德里亚[J];读书;1996年10期
6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7 黄健;;多媒体可视化教学环境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6期
8 佐藤学,钟启泉;教室的困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9 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10 张世辉;;浅谈图像化对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江苏教育通讯;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美;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师学习——发展适应性专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葳;崔晋明;;浅谈校园视觉文化的教育取向[J];现代交际;2010年04期
2 戴分飞,孙月红;多媒体课件中的视觉文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鹏;;关于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调研[J];艺术教育;2007年07期
4 吴新丽;蔡冠群;;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论教学资源开发的改进[J];中小学电教;2009年Z2期
5 李洪岩,任建;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方式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我看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Z2期
7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8 黄建德;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9 蒋鸣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座(四) 数学和科学教学的互动课程[J];计算机教与学;2004年06期
10 朱彩兰,钟柏昌;从GCCCE2003教学案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冽;李泰峰;;通过混合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本科课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李新科;李路群;尹东辉;;浅析信息技术与通信课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李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实行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4 黄一相;邵跃生;陈国荣;;谈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定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5 钟淑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全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与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丽军;;课程整合——“痛并快乐着"的尝试[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9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李向阳;;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保定150信箱子弟学校教务处 刘艳军;辨析课程整合中的“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 鲁明勇;课程整合到底是为了什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西安交通大学阳光中学 徐赐成;三“件”建设——课程整合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阎桂芬;实践凝练课程整合五原则[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泰州市海军中学 赵家云;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探析[N];江苏教育报;2011年
6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小学 杨文艺;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对策[N];学知报;2011年
7 ;《信息技术》中的课程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垫江第一职业中学 刘燕 肖锦标;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整合[N];学知报;2011年
9 汉中市第四中学 杨宝铭;多媒体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N];汉中日报;2011年
10 ;资源应用力促课程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琴;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秋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珊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中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能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宋松平;学校层面的课程整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旅游;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海燕;劳丽·史蒂文“课程整合冲突解决训练”研究述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建构与实施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5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7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