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及教育问题探究(2)
2、语言交际模式的多样化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仅靠父母通过口头教育的模式完成对其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需要更多样化的语言交际模式。除了电话沟通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沟通,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促进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这一点可以通过学校的硬件设施予以协助实现。网络语言交际要注意一定的语域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他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方面,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其中语场是语言交际发生的环境,语旨指语言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借助桥梁及使用的语言规则等。对于语言交际的双方而言,父母和留守儿童选择的网络视频语言交际是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环境下进行,父母和留守儿童交际的内容也是双方愿意谈论的话题,尽量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内容;语旨上,父母是社会的工作人员,与留守儿童之间是一种长辈与晚辈的关系,那么在语言交际中需要注意各自的角色,并照顾到双方的感受;语式上,父母与留守儿童借助于网络这种流行的媒介,加强语言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亲情,达到互相鼓励与互相温暖的良好效果。
语言交际模式还体现在父母利用工作放假之余回家探望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际及行为示范,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关怀。选择合理的语言交际内容和有利的行为示范举止,是父母及其留守儿童需要深思的问题。
3、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海姆斯提出,这种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也包括语用规则(得体、现实、可行)、语境(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和交际目的)。”。对外出工作的父母而言,掌握必要的语言基本知识、了解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是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环节。父母可以通过业余学校的学习及自身的自学完成。对留守儿童而言,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专练获取,同时辅助现实生活的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加强儿童的语言沟通,从而得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4、语言交际环境的改善就语言交际而言,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从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将语言交际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上,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温暖的氛围,让留守儿童不自卑,并且敢于和周围人进行友好的语言沟通,让留守儿童不再感觉孤单;政府可以从更高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利,并在当地建立相关的机构专门关注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以经济及精神的支撑;学校是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一个环境,可以成立留守儿童专门的心理辅导班,以帮助心理脆弱、行为极端的留守儿童,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留守儿童养成自立、自强、谦虚、友爱、真诚等良好的品德,让留守儿童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得他们健康、正常、有序地适应社会化的转变。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16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