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差教育:发挥农远工程精准服务功能
本文关键词:补差教育:发挥农远工程精准服务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农远工程 精准服务 补差教育 诊断模型 补差技术
【摘要】: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以培优补差形式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结合"农远工程"可以提供稀缺资源的特性,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需要实施精准定位的补差教育,将大大提高"农远工程"贴心服务的功能和效率,实现城乡教育深层次的微观公平。从补差教育的针对性出发,设计出远程诊断农村学生补差需求的模型,建构起实施补差教育的信息资源库,并对三类特殊"补差"教学技术进行系统阐释,形成精准实施针对农村学生具体人的"补差教育"理论和操作技术,将对现有"农远工程"使用方式和使用效率产生革命性影响。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农远工程 精准服务 补差教育 诊断模型 补差技术
【基金】:湛江师范学院博士专项“e时代教育原理与实践研究”(ZW1103)成果 广东人文社科粤西教师教育基地资助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农远工程”是立足中国本土的工程,只能从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境况和师生对教育价值的真实追求出发,结合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来建构其教育理论及其操作技术,才能发挥其对农村教育的精准服务功能。一、“补差教育”精准服务的革命性意义1.补差教育的真谛及其深远意义(1)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飞岳;刘朋飞;王丽萍;谢雨晨;;基于4C/ID模式的复杂学习支持平台构架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 杜学文;沈希;顾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卢姗姗;毕华林;;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知识类型及认知分析[J];化学教育;2013年06期
4 司国东;赵玉;宋鸿陟;;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06期
5 刘春利;傅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路径与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6 葛健锋;孙如;王伟群;;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11期
7 赵宁;;认知负荷理论在PPT设计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3期
8 魏芸;;基于四要素教学设计4C/ID模型初探[J];科技视界;2012年28期
9 王元元;时勘;;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12期
10 刘红霞;王秀婷;;认知负荷理论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前树;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长胜;基于视频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原瑞;网络环境下复杂学习行为中交互协作学习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刘春利;西北地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志岩;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海艳;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年
7 李芸;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徐顺;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锦茹;课件设计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福赞;李小龙;安娜;陈妙菊;;农远工程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8期
2 张新明;聂竹明;;农远工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10期
3 聂竹明;吴杰;刘和海;;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促进“农远工程”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张来胜;曹亚军;冯玲玉;;试点区一线教师对“农远工程”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04期
5 赵福赞;李小龙;安娜;陈妙菊;;对农远工程运用与评估模型的因子探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6期
6 周雄俊;;农远工程教学资源使用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0期
7 王惠刚;王平;;“农远工程”应用“三维三系”组织管理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2007年12期
8 薛苏琴;杨战海;曹殿波;;“农远工程”设备和资源的教学应用调研[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4期
9 韦理达;韦珊;;“农远信息资源”转换成教育生产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1期
10 王继新;杨九民;蒋立兵;;农远工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宋琛;邴喜;;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推动辽宁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应用效益角度思考工程的实施[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谢典佑;吴任婕;郭伯臣;许天维;;以贝氏网络与区块平衡为基础之适性选题策略[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启文;绩效技术在农远工程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璐;基于绩效技术的农远教师培训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祥恩;“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小琴;基于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畅;青、甘、新三省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云生;巴彦淖尔市“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韩怡;宝鸡市农远工程学校教育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迎迎;“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状况调查与绩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齐冰;HCI对认知属性层次结构构建失误的侦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德强;农远资源环境下构建生态课堂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0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7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