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1:4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同情 人格 应对方式 助人行为


【摘要】:自我同情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国外已有充分的实证基础表明其对于增加个体幸福感、创造积极健康进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自我同情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为青年学生自我健康成长和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了综合理解自我同情的内涵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的关系,,本研究从个体的特质自我同情和状态自我同情两个水平收集数据,以《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SES)》和模拟助人情境为研究工具,以共计918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对611名大学生被试的调查显示,自我同情在总体水平上存在专业差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具体到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合理化、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 3.大学生自我同情与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很高的负相关,与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 4.人格特质能够显著影响自我同情的各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除了直接对自我同情产生影响外,还通过自责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5.实验室诱发的状态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 6.是自我同情而非自尊,对助人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自我同情 人格 应对方式 助人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3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研究目的10-11
  • 1.3 研究假设11-12
  • 1.4 研究意义12-13
  • 1.4.1 理论意义12
  • 1.4.2 现实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5
  • 2.1 自我同情研究概述13-18
  • 2.1.1 自我同情的概念和内涵13-14
  • 2.1.2 自我同情的测量14-15
  • 2.1.3 自我同情的相关研究15-18
  • 2.2 人格、应对方式研究概述18-22
  • 2.2.1 人格的概念和理论18-20
  • 2.2.2 应对方式的界定20-22
  • 2.2.3 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22
  • 2.3 助人行为研究概述22-25
  • 2.3.1 助人行为的界定22-23
  • 2.3.2 助人行为的研究方法23-25
  • 3 大学生自我同情、人格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25-38
  • 3.1 研究目的25
  • 3.2 研究方法25-26
  • 3.2.1 被试25
  • 3.2.2 研究工具25-26
  • 3.2.3 施测程序26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6
  • 3.3 研究结果26-38
  • 3.3.1 自我同情问卷的质量分析26-28
  • 3.3.2 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具体特征和差异分析28-31
  • 3.3.3 大学生自我同情、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31-32
  • 3.3.4 人格特质对自我同情的影响32-33
  • 3.3.5 应对方式在人格与自我同情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33-38
  • 4 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38-43
  • 4.1 研究设计38
  • 4.2 研究方法38-39
  • 4.2.1 被试38
  • 4.2.2 研究工具38-39
  • 4.2.3 施测程序39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39
  • 4.3 研究结果39-43
  • 4.3.1 状态自我同情的诱发检验39-40
  • 4.3.2 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40
  • 4.3.3 自尊和自我同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分析40-43
  • 5 综合讨论43-49
  • 5.1 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发展特点43-44
  • 5.2 大学生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44-46
  • 5.2.1 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的相关44-45
  • 5.2.2 人格特质对自我同情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45-46
  • 5.3 状态自我同情的诱发46-47
  • 5.4 大学生自我同情与自尊、助人行为的关系47-49
  • 6 结论与展望49-51
  • 6.1 研究结论49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9-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7
  • 附录 157-59
  • 附录 259-60
  • 附录 3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小康;曾祥春;;结果程度和熟悉性对助人意愿的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4 苟增强;崔健;;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杨PrPr;刘宏宇;;儿童助人行为与任务难度的实验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7 王娟娣;杨雪梅;任冰;周曼颖;林勇;;100名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12期

8 李红燕;简介“大五”人格因素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丽颖;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侯佳捷;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陈红;大学生自我同情对消极事件的缓解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汪伟;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5 沈建丹;高校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5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05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0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