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
本文关键词:学派建设与学科繁荣——兼论教育技术“原生学派”的创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年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
杨利润
【摘要】:一般认为,我国关于计算机的研究是从以下事件开始的:1953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了计算技术的早期研究。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此建立了计算技术规划组,正式开展计算机的研究;周恩来总理下定决心,采取“紧急措施”,发展计算机产业。 新技术的研究需要在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和人才准备的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储备,那么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计算机开始研究之前,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没有前期准备或者相关的引介?在世界各国早·期进行计算机研究的时期,我国的学者是否也有所作为呢?由此提出本研究课题:“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批准号:DCA070186)中。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试图厘清我国学者在早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对理论与技术关注,梳理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渊源,为编写计算机发展史提供可靠的史实依据。 通过对史料的挖掘,笔者认为我国早期计算机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第一,20世纪30年代,我国早期计算机研究的尝试为一批学者开拓了理论视野、拓宽了技术领域。中外学者的合作不仅为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技术和人员的储备,而且也为N·维纳控制论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第二,20世纪40年代对计算机知识的传播,不仅使一般民众对计算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宣传了V·布什对于战后技术发展的设想:计算机从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工具,有可能发展成为信息检索、储存、加工和传播的有效工具。《电影与播音》月刊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发展前景,把它加入到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从而使电化教育的内涵在电影教育、播音教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元素。 第三,早期电子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对于我国后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尤其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思路具有借鉴作用。 历史是透视现实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理清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渊源,有助于了解前辈们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独立富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便后人树立信心,更好的把握现实,面向未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P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龙;;学派建设与学科繁荣——兼论教育技术“原生学派”的创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显堂,管成学;数字图书馆奠基人—万尼瓦尔·布什对科学的管理才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陈绍宏;陈玉林;李勇;;万尼瓦尔·布什与美国科技文化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4 戴文灿,熊红芳;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的发展[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周晓英,崔佳佳,唐宇萍,管丽丽,姬永生,陈则谦;情报学的起源与方向——从布什的《诚如所思》谈起[J];情报科学;2004年02期
6 王知津,李明珍;情报学的不朽篇章——纪念《诚如所思》发表60周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7 魏宏森;中国最早电子计算机研究始于何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徐跃权;于宁;;科技名篇《As We May Think》解读[J];图书馆杂志;2006年11期
9 贾瑞凤;王艳;邹劲松;;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08期
10 魏宏森;N·维纳在清华大学与中国最早计算机研究[J];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岩峰,牛岭;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课件与积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宋晓丽;;浅谈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积件库的建设[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01期
3 唐祥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多媒体教学软件编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4 王知津;王金花;;布什的memex构想对后世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8年05期
5 郝玉荣;;积件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张欢;陈海宁;;一个I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彭亚飞;;新时期情报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新特点[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8 胡江东;;建国初苏联通过援建项目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方式及影响[J];沧桑;2009年05期
9 谢凤萍;杨东俊;;情报学研究现状、未来发展途径及前景[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曾怡;;FLASH积件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唐仕春;;他们是谁——新中国建立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群体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博;姜传军;年欣;;浅谈构筑积件系统的条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童晓娟;;中小学多媒体积件库的建设与校园网[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6 舒国萱;;宇称不守恒——实验对理论的判决性反驳[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朱良漪;;科学仪器的前沿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彭永东;;控制论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29—1966)[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苏祺;王顺义;林巍;;科技创新及跨学科理论互动与发展探讨[A];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五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然;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郭元林;复杂性科学知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永东;控制论的发生与传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9 方海光;我国教育软件价值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10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环;积件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葛岩;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志军;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分析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良方;顾毓琇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董国猛;基于网络的积件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世磊;国营华北制药厂研究(1953-1965)[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辉;花园口经济区200吨碳纤维生产线工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焱;基于Lotka-Volterra方程的基因调控网络稳定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刘忠华;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教学积件构建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云菲;小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国农;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2 陶立志;电化教育学派之说[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周玉芬,李芒;教育技术与学派——对教育技术学派基本问题的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4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5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6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7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二)——“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9 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10 阿伦娜;;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显堂,管成学;数字图书馆奠基人—万尼瓦尔·布什对科学的管理才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汪令江;计算机辅助教学新技术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3 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4 陈玉林;研究信念的冲突:对美国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历史的一种解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5 汪冰;孟广均;;情报科学史(1945——1985)[J];情报科学;1993年01期
6 丁蔚,倪波,成颖;情报检索的发展——情报学世纪回眸之一[J];情报科学;2001年01期
7 周晓英,崔佳佳,唐宇萍,管丽丽,姬永生,陈则谦;情报学的起源与方向——从布什的《诚如所思》谈起[J];情报科学;2004年02期
8 于震宇,胡津燕,杨晓华;传统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的发展[J];情报科学;2004年05期
9 王知津,李明珍;情报学的不朽篇章——纪念《诚如所思》发表60周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10 来玲;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欢迎订阅2009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9期
2 ;欢迎订阅2009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3期
3 ;欢迎订阅2009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5期
4 ;欢迎订阅2009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8期
5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共创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2002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在京召开[J];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03期
6 ;欢迎订阅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5期
7 朱文焕;;回顾 抚今 展望——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发展电化教育31周年暨山西省电化教育馆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山西电教;2009年03期
8 ;欢迎订阅2009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2期
9 ;欢迎订阅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1期
10 宋元时,宋元晖;论高校电化教育与情报教育的一体化[J];现代情报;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长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5 樊昕;孙培国;吴昭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6 聂照民;王新程;;适应信息化要求,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兼谈济南电大的教育信息化实践[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峻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教育应用平台建设[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陈艳;;提高军队院校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凡刚;;教育信息化呼唤人文关怀[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江秀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育信息[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鼎;[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第三中学校长 张永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钟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刘蒸蒸;[N];台州日报;2005年
5 王桃兴;[N];楚雄日报(汉);2009年
6 郭来道 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N];咸阳日报;2005年
7 武文浩 李怀锋 王磊;[N];衡水日报;2007年
8 崔智涛 丁远;[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9 杨永红;[N];楚雄日报(汉);2007年
10 ;[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钟金宏;教案的有效组织工具[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彭文辉;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俞树煜;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润;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开;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术机构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梁娜;民国时期电化教育研究(1920-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4 曹先金;兴国县高中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侯雁伶;北京市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玮;南昌市青云谱区语文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庆华;清远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谷小云;兰州市电教馆系统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官伟强;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学派建设与学科繁荣——兼论教育技术“原生学派”的创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