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中的伦理利己主义及其批判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ethical egoism is a helpless a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our country, but the consequences of ethical egoism are underestimated by educators.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spects in which educational life can sublate ethical egoism: first, school education can make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s and social structure throug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Cultivating spiritual resources to resist ethical egoism; Second, to reconstruct the spiritual home of ethics in educational life,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students to identify with ethics, and to eliminate the role of ethical egoism. Third, return to the spiritual ecology of moral education, fully grasp the moral value of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and 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e students' moral growth, so as to transcend ethical egoism.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14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教育生活中物化危机的识别与形成机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WR2014006)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石中英;;“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2 樊浩;;现代道德教育的“精神”问题[J];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3 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4 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5 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丁成际;;儒学与当代日常生活伦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樊浩;;伦理病灶的癌变:“贱民”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2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汪丁丁;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5 唐日新;解军;林崇德;;自尊水平划分方法与青少年自尊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6 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樊浩;“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基于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资源的研究[J];哲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宾;张海燕;;合理利己主义辨难[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郭永军;论利己主义的认识论根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刘红叶,杨宗元;人是否应当利己?——来自西方学者的观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12期
4 何江南;论庄子的处世哲学[J];中州学刊;1999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管成鹰;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人性?[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01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30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