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论视域下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category and nature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r the nat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It enable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gain more positive emotion and higher level of ment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bject, hypothesis and conclusion of sociological interaction theory provide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veal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marks of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lso gu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theory includes: enhancing mutual trust and forming "adaptive interaction" through "attitude understanding", realizing the convergence of goals and forming "condensed interaction" through "expectation internalization";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role-playing and role-cre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B-a/2011/02/032)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12年度省立省助项目“中学生学习幸福感测评技术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静;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3期
2 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花;;运用互动教学,构建和谐课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袁能先;;教育科研概念论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吴应荣,杨克文;双向反馈 言体教学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赵谦;;土地整理立法课程的诊所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5 陈静;彭启福;;“效果历史”与文化因果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冯永强;;公司性质的争议:从视角组合的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方新普;黄文仁;金育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体育整合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丁德光;陆林;;旅游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付京香;;加拿大女性杂志的女性观——以《城堡女主人》杂志(Chatelaine)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郑立;舒娅;;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植入与实施[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淑芹;;博弈均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建华;;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莫洪宪;汪习根;;论董必武的法治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7 毛日清;姚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雪凤;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视角下NGO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秀明;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蒲小艾;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去“成人化”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阳;邱阳;;师生关系: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支持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4 金生;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新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5 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04期
6 姚本先;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0期
7 西广明,蒋美勤;不平等与平等:教师行为及师生关系之趋势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8 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9期
9 金生;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余毅震,史俊霞,黄艳,吴汉荣;湖北省部分城市及农村青少年1498名心理相关问题抽样调查(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姚本先;师生关系的游戏说[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2 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3 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鲁宁;“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张慧蕾;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3期
6 马荣秀;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年Z4期
7 吴寿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汪t/琪;谈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9 谢利平;试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向元琼,向元春;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雨田;牛盾;王鹏飞;;大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与类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红;;浅析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李俊芳;;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方露;;谈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合师生关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巨星;;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6 延晓华;;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中国名校卷(陕西卷)[C];2013年
7 张文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8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马少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樊怡春;;创设师生互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永忠 王泽新;新型师生关系浅析[N];科技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高靓;我们追求咋样的新时期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刘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管见[N];甘肃日报;2006年
4 谢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N];广西日报;2006年
5 黄梅县柳林乡中学 向金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N];黄冈日报;2007年
6 周振堂;树立平等师生关系理念[N];吉林日报;2007年
7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8 龙玫;互信平等的师生关系受期待[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中学 杨香素;素质教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N];今日信息报;2008年
10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宪俊;让网络成为师生关系润滑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俊霞;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晓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敏学;传播技术发展对师生关系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李雪梅;师生关系:以现代和谐理论为视角的探究和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建慧;多元共存:文化视野下师生关系的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58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35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