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与教育者社会形象的重建

发布时间:2019-03-16 15:08
【摘要】:在中国教育文化传统中,"老师"是一个集"传道"、"授业"和"解惑"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然而,自科举开考以来,"老师"的价值内涵开始日渐游离其"传道"使命,进而使"老师"日渐作为一种在社会诸多行业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的对"前辈同行"的敬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学校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形势驱动下,"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不仅使学校教师的职业边界变得日渐模糊,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专业教师的师道尊严。我们应当重申"老师"称谓对其称说对象的人格要求和教养责任,进而通过教育者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形象的重建,使一切名之为"老师"的真正担负起其作为"潜在教育者"所应尽的道德自律和人格示范的社会教育使命。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ure, "teacher" is a trinity of "preaching", "teaching industry" and "solving confusion". However, sinc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egan,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began to divert itself from its mission of "preaching", and then made "teacher"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as a kind of honorific name for "older peers",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of society.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driven by the administrative and market-oriented situ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de-moraliz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not only makes the professional boundary of school teachers blurred day by day. It also fundamentally weakens the dign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e should reaffirm the personality requirements and upbringing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to whom they are addressed, and then rebuild the social image of educators as "public figures". Make all the teachers take on the social education miss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personality demonstration as "potential educator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转型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12YJC8801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12JZD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南松;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颖;;道德智慧教育与人生幸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支运波;;杜威的生态审美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4 魏建华;;偶然性与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5 张懿;孟庆瑶;;大学生幸福教育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2期

6 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7 高来源;;经验:一种新的实践基础——对杜威经验理论的一种实践性解读[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8 何艳萍;;浅论“老师”称谓的源流及泛化[J];才智;2011年28期

9 帅学金;;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J];才智;2012年09期

10 谭光全;美的特性与数学教学[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傅资云;;乌申斯基论习惯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晓欣;;公私之辩——基于个人与社会关系视角的普遍叙事[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潘希鸣;;延拓科技的语言——新媒体时代下科技馆的发展思考[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秀艳;真理观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11年

8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颖;高中语文教师的集体备课与个性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郭晓艳;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鲜艳;80后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赵海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廉凤;英语视听说课学生沉默现象的个案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赵朝晖;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危机与重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振晶;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森;基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谦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1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41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