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以评促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0-06-28 15:30
【摘要】: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21世纪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文章在分析信息化有效教学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有效的教学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信息化环境下以评价为主导、融合教学方法与技术工具的信息化教学模型(简称APT教学模型),倡导"以评促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实验研究法"为例,设计并实施基于APT教学模型的教学活动,搭建基于"云课堂"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Clicker教学应答系统的教学环境。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化环境下基于评价的APT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图文】:

框架图,教学模型,框架,评价手段


出的信息化APT教学模型,注重评价手段(Assessment)、教学方法(Pedagogy)与技术工具(Technology)等要素的融合,倡导信息化环境下以评促学,彰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图1所示,APT教学模型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者特征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以设计/选取合理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技术工具等为核心,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21世纪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图1APT教学模型的框架APT教学模型中,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与技术工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是选取技术工具的重要依据,技术工具则为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的实施提供条件。APT教学模型包括观察、测试、学习契约、电子档案袋、即时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讲授、演示、案例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技术工具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硬件环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终端设备、课堂应答系统等,软件则包含教学演示工具(MicrosoftOffice工具、PDF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网络交流工具(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虚拟仿真工具(教育游戏、虚拟实验软件)等工具。三、APT教学模型的关键要素解析(一)评价手段(Assessment)APT教学模型中的评价手段是指支持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同时也是提倡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伴互评、专家评价等。基于APT模型的教学评价手段大多用于课前测评、课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1.课前测评学习现

思维导图,教学内容,类型,方法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专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测、分析,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开展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APT教学模型提倡使用多样化的终结性评价手段,分别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能力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图2所示。(二)教学方法(Pedagogy)教学方法通常也被称为教学策略或技术,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式与手段。课程教学内容可被划分为概念、事实、原理、技能、问题等类型[19]。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图3教学内容类型与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特点,可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模仿与游戏教学适用于讲解问题类的教学内容,讲授教学适用于概念类教学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搭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三)技术工具(Technology)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等,而软基本信息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问卷调查√√访谈√√电子档案√测试√学习者特征评测手段信息技术工具类型编号硬件软件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平板电脑)、MP3/MP4课堂应答系统(CRS)Clicker教学系统ABCDEFGHIJKLM教学演示工具MicrosoftOffice工具、PDF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视频信息检索工具谷歌(Google)、百度教学交流工具电子邮件(E-mail)、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学习社区工具论坛(BBS)、Wiki、博客(Blog)网络研究性工具WebQuest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姜曾贺,吴战杰;网络环境下多维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李志河;;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 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4 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1期

5 武法提;李彤彤;;基于远程学习者模型的差异化教学目标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6 王佑镁;邓丹;;Web2.0时代的共享教学法:内涵、技术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雅琴;Moodle支持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宗红;;E-learning与深化高职实训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张新民;;对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赵巍;将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教学效益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左建军;徐麟;;中医院校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6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周丽红;;高校体育课程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8 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宫长荣;;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芳;师范院校IT资源库建设的媒体素材分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丽影;刘媛媛;李建英;;个性化服务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琛;赵双;赵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朱莹;贾永兴;;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方法研究[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3 孙盛萍;杨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吴於人;倪忠强;王祖源;;论高校通用型课程教学网络系统的通用性设计[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5 刘金广;;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熊娟;;教育信息化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董倩倩;;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影响的分析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罗蓓;;浅析职业学校车工实习教学方法[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9 荣芳倩;葛海燕;;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10 马少琼;;建构主义在音乐理论教学中的运用[A];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凤英;代理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型及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孟宪翔;网络电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逯昌浩;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晓勇;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蓁;基于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申昌安;运用语义网络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兆海;创新推广共同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尚渭;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与效果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2期

2 韩锡斌,程建钢;构建大学网络教学环境的两个主要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4期

3 李爽;;国际资讯[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4 杨家兴;;在线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制度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7期

5 孙绿怡;齐巍;;提高质量:国际远程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世界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6 胡志金;;对远程学习者分层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1期

7 匡贵秋;蒋国珍;;电大学生的学习困难与求助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6期

8 蔡宪;网络教学的多视角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10 王陆;张敏霞;;一种改进的基于教师凝聚子群的远程合作学习圈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战杰;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洁;幼师数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一童;开源软件教学应用综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雄;关于教育评价中确定权重的一个教学模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张芳;;朴实的课堂更精彩——听柏继明老师“手能帮我学数学”一课有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12期

3 林肃浩;“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年07期

4 黄万艮;显示知识与隐含知识对接的教学模型[J];教育导刊;2002年13期

5 徐雄杰;刘建中;纪进;曾文;;初探高校混合体育教学模型[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6 侯春英;;高职教育网络教学模型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0期

7 何嘉媛;刘恩山;;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的设计和运用[J];生物学通报;2013年10期

8 苏睦;;新教师新教材[J];教书育人;2008年19期

9 武生荣;李建章;;X3D在GPS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余一明;;高职教育“3D-互动教学模型”的创建和诠释[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田;金翔;侯爱兵;吴明月;范蓬;;应用三维动画技术构建牙体动态教学模型[A];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洪友廉;;人体动作的计算机模拟和人体教学模型[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展;基于心理学的网络教学模型与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陕娟娟;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研究及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D];北京农学院;2015年

2 张瑞平;基于EST的双主教学模型构建与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何磊;一种基于半分布式P2P结构的网络教学模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蔡俊;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模型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其梅;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及资源平台的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牛奔;基于WEB智能的E-Learning教学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洁;基于交互白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D];河北大学;2013年

8 金昊;论初中英语翻转教学模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33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733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